奉节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
附表:
附表.奉节县2020年135个脱贫村现状表
附图:
附图1.奉节县135个脱贫村分布图
附图2.奉节县135个脱贫村评估分类分布图
附图3.奉节县“1+10+20”农业产业基地对135个脱贫村辐射带动作用示意图
附图4.奉节县17个农旅融合片区对135个脱贫村辐射带动作用示意图
附图5.奉节县乡镇农业产业加工园对135个脱贫村辐射带动作用示意图
附册:
《奉节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十四五”规划项目库2022——2025年》
“十三五”时期,奉节县委、县人民政府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扶贫工作系列总体部署,经过全县人民共同努力,脱贫攻坚战如期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13.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打造了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论述的“奉节样板”,确保全县人民同全国全市人民一道胜利步入全面小康新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奉节县实现整体脱贫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十四五”在实现整体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趁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事关全县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发〔2020〕30号)《中共重庆市委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渝委发〔2021〕6号)《中共奉节县委 奉节县人民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奉委发〔2021〕6号)等法律和文件,以及《奉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展望至2035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
奉节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是我国最早的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重庆市14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185户124425人、贫困村135个,贫困发生率为13.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因学致贫占35%,因病致贫占16.4%,因残致贫占5.2%,缺资金占11%,缺技术占8.1%,缺劳力占9.3%,其他致贫原因占15%。在脱贫攻坚期间,奉节县委、县政府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首要政治任务、重大发展机遇和重要治理平台,围绕脱贫摘帽“一个目标”,健全指挥、帮扶、责任、监督“四大体系”,精准“八到户八到人”帮扶,聚焦精准识别、住房安全、饮水安全、人居环境、干部作风、群众满意度等“六大重点”,构建“1486”工作体系,尽锐出战,攻坚克难,坚决兑现“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脱贫攻坚庄严承诺。全县累计减贫35895户13.9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13.5%逐年持续下降直至实现清零,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任务。
奉节县于2019年1月接受国家贫困县退出市级专项评估验收;4月重庆市政府正式宣布奉节县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7月接受国家贫困县退出国家抽查,实现“零漏评”“零错退”,退出认可度98.69%,高质量摘掉戴了33年的贫困县帽子。
专栏2015年至2020年全县脱贫进程 | |||
年度 |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
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 |
贫困发生率 |
2015 |
13418户48666人 |
38个 |
8.8% |
2016 |
14006户56963人 |
65个 |
3.4% |
2017 |
6337户24640人 |
25个 |
1.36% |
2018 |
2164户7516人 |
7个 |
0.99% |
2019 |
1575户5152人 |
0 |
0.36% |
2020 |
1006户2994人 |
0 |
0 |
合计 |
35895户13.9万人(不含稳定脱贫人口) |
135个 |
|
围绕“扶持谁”,坚决兑现“一个目标”。截至2020年底,现行标准下全县1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3.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稳定实现“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升,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贫困户危房全面改造、搬迁应搬尽搬,贫困人口教育资助、医疗救助体系全面建立,打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的“奉节样板”。
围绕“谁来扶”,高效运行“四大体系”。全面推行指挥体系包干包尽、帮扶体系到户到人、责任体系主体主管、监督体系执纪问责。实行党政主要领导挂帅“双组长”制,37名县领导任乡镇指挥长包干包尽;165个帮扶单位、407支驻村驻乡工作队伍、1281名工作队员、8052名帮扶干部全脱钩、全天候、全身心、全覆盖对接帮扶到户到人;32个行业主管部门立下军令状,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书;日常巡查、定期暗访、业务督导、交叉检查“四位一体”执纪问责。推行红旗嘉奖、黄牌警告,严明十条工作纪律、五类正向激励措施、六类追责问责情形,切实保障帮扶成效。
围绕“怎么扶”,全面落实“八个到位”。干部到户见面到人,1.96万名干部职工循环往复走访31.03万户群众;宣传到户引导到人,用好两回两讲两解、广播村村响和公示公开“六个一”等方式;政策到户落实到人,102项到村到户到人扶贫政策精准落地;问题到户解决到人,实行日调度、月通报,各类反馈问题销号清零;产业到户收入到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116万亩,覆盖10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到户志智到人,全面开展“两抓两树”,3500余户贫困户主动申请脱贫;环境到户文明到人,推行清洁家园“六整齐”、和谐邻里“六大家”;效果到户满意到人,开发“E点到家”户情大数据平台,面对面算账、点对点服务,群众满意度跃居重庆前列。
围绕“如何退”,集中攻克“六项重点”。聚焦精准识别,开展3次精准识别“回头看”和4次动态管理;聚焦住房安全,改造危房1.63万户,易地扶贫搬迁3.15万人,农房收储3741户;聚焦饮水安全,投入4.4亿元新建集中和分散供水工程5775处,巩固提升21.5万户饮水安全;聚焦人居环境,实施改厕、改厨、改圈、改院坝和改环境“五改”1.63万户;聚焦干部作风,连续五年开展作风建设,用干部的辛苦指数真正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聚焦群众认可,建设390个便民服务中心和,建立39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银行”,群众“一站式”办事方便快捷,持续开展“两回两讲两解”“榜样面对面”、“干群心连心”十大惠民行动,开展褒扬乡村新风,健全完善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自治,提高群众认可度。五年来,全县农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居环境全方位提升,科教文卫公共服务全面提升,村级文体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376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全覆盖,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93%,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88.4%。
自2019年脱贫摘帽之后,奉节县稳步推动脱贫攻坚政策、工作、机构队伍向乡村振兴平稳衔接,聚焦守住防止规模性返贫“一个底线任务”,精准排查、动态清零“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坚持先行先试一批、巩固拓展一批、培优建强一批“三个一批”,加快建设自然秀美、人文优美、发展壮美、社会和美的“四美乡村”,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组织工作体系逐步建立。为加强对全县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县领导任副组长的县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对标对表党中央、重庆市委的部署要求,在全面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收官决战的同时,持续探索推动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初步形成。按照政策、规划、工作、对象“四个”对接,逐步推动政策设计、工作部署、督促检查、考核评比有效过渡,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建立了乡村振兴的主要工作体系,明确乡村振兴中的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及部分职权职责等内容,全面深化推动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三变改革”“三社融合”,聚力打造20个特色小镇、10个示范村、100个“一村一品”,扎实提升376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赋码赋权、完善结构,初步建立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等常态化乡村发展支持保护制度。
乡村产业振兴成效显著。坚持走好精准发展、精心管护、精深加工、精品营销“四精”之路,“小规模、多品种、高品质、好价钱”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达到120万亩;287个农产品初加工基地建成投用,116个村(社区)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农村电商年销售额达47.6亿元,位居西南地区县域前列,奉节脐橙品牌价值由21.6亿元提升至182.8亿元,“两品一标”品牌由6个增加至318个,加快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带动等方式,实现贫困户利益联结100%、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
乡村人才引培成果显现。奉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人才从基层中来、到基层中去,加快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引导人才服务基层、服务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加快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教育、科技、社会治理、文化事业、医疗卫生和新型职业农民等乡村人才队伍。充实乡镇驻村工作力量,优化调整乡镇领导干部527人次,选派412名县级部门优秀干部到贫困村驻村,接收99名山东各类扶贫专业人才赴奉挂职,优化驻村工作队成员结构,选用、培养、淬炼了干部优良作风和综合水平。不断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围绕现代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发展需要,分级分类组织开展基层农技人员技术培训,培育一批专业技能型和服务型农技骨干,全力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实施“头雁孵化培育”行动,选优农村带头人队伍,大力发展农村年轻党员,376个村长期保持1名本土人才在村挂职,1218人纳入后备人才管理,有效缓解后继乏人问题,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能力素质。
乡风文明得到有效提升。奉节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精神风貌和乡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基本实现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图书室,着力构建乡村文化网络体系,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实现县、乡、村三级全覆盖。围绕“乡村文化振兴”示范县试点,推行“县乡村”一体“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站,规范运行376个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银行,强化重引导、硬约束、可量化“积分制”,推动群众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利用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道德讲堂等,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传承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展乡村移风易俗运动。大力保护农村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农耕文化。村规民约等文明乡风管理机制和工作制度基本健全,大力整治无事酒、厚葬薄养、天价彩礼、豪华墓等陈规陋习。
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实施交通大会战、水利大会战,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广泛开展“清洁家园·和谐邻里”行动,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增强,“里子”和“面子”同步提升;五年来,农村道路组通达率、通畅率分别由73%、40%增加到100%、91%,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荣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新建饮水工程5775处,集镇及村(社区)居民自来水入户率达100%;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3%,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88.4%;义务教育普及率和标准化卫生室配备率达100%;完成危旧房改造2.8万户,新建2个集中安置点和104个微型安置点,易地扶贫搬迁7763户31488人。
乡村治理水平有效提升。始终把乡村治理作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开发“一点到户”平台,探索把大数据融入乡村治理,建立“云上”户情档案,让干部随时掌握户情、让群众随时了解村情。建立有线电视村务公开信息平台,把村级党务、政务、财务、政策连入每家每户。以村(社区)为单位,探索实施“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网格全覆盖、一网管全部”管理模式,探索组建社长、护林员、果技员、畜牧员等党员群众新八大员“格长制”,让乡村治理落地落细落实。着力推进“四访”工作标准化,推行驻村帮扶“六个环节”,推动党政机关干部 “两回两讲两解”机制常态化、制度化,密切党群干群联系,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党风政风民风全面向好,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在脱贫攻坚期间,奉节县严格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把提升干部群众精神面貌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举措,坚持“干部靠作风吃饭”,连续五年开展“作风建设年”系列行动,凭借“开局就是决战,出发就是冲锋”的奋进姿态,“干部共赴一线,机关只留一人”的攻坚状态,“干部进村入户,户户必见干部”的过硬作风,“流血流泪不留遗憾,任劳任怨决不认输”的奋斗精神,用干部的战天斗地换群众的欢天喜地,密切了党群干群血肉联系,巩固了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坚持“志智双扶”,常态化开展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农技随访“四访”,引导群众感恩奋进、自强不息,脱贫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奉节年度市级脱贫攻坚考核由2015年“最后一名”上升到“2018—2020年”连续三年“好”等次,荣获了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群众满意度由重庆市垫底跃升至重庆市领先,形成了一批脱贫攻坚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在重庆、全国推广,努力打造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道路的“奉节样板”。
坚持党的领导,牢牢把握基本遵循。全县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归功于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这一基本遵循。五年来,奉节县脱贫攻坚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从攻城拔寨再到全面收官,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强化党建引领、统揽全局,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把素质最好、作风硬仗、能力最强的干部派到一线去,3名同志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脱贫攻坚征程上,充分诠释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筑牢精神长城,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困难险阻的伟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充满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全县上下必须始终坚持深学笃用,始终坚持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全县“三农”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健全体系,精心部署攻坚路径。全县上下发扬“自强不息,奉公守节”的“奉节精神”,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人力物力财力向脱贫攻坚集中、干部主要精力向脱贫攻坚转移,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最大发展机遇、重要治理平台,按照“一个目标、四大体系、八个到位、六项重点”机制,突出完备体系、建章立制、组织保障,建立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指挥部,党政主要领导“双组长”制,市管领导靠前指挥、蹲点督导,县级部门倾力下沉、一线帮扶,乡村干部全员攻坚、不胜不休,全面形成责任、政策、投入、监督、考核、激励等工作体制及运行机制,健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的“四梁八柱”,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制度保障。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系,不仅为奉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经得起实践考验的组织框架基础。
坚持守正创新,聚焦聚力“奉节样板”。全县上下夙夜在公、案无积卷,咬紧牙关,务实担当,保持“开局就是决战,出发就是冲锋”的奋进姿态,营造“干部共赴一线,机关只留一人”的攻坚状态,形成“干部进村入户,户户必见干部”的过硬作风,发扬“流血流泪不留遗憾,任劳任怨决不认输”的奋斗精神,尽锐出战,一鼓作气,攻最强的堡垒,啃最硬的骨头,以守正创新跑出奉节脱贫攻坚“加速度”,探索出“四访工作规范”“八到户八到人”“六个环节”“五个一活动”“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模式”“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银行”、“六项专项治理”、“扶贫干部大练兵”、大学生参与扶贫工作社会实践、“23188”大数据智慧扶贫、电商扶贫、扶贫小额信贷等一批经验,演绎了脱贫攻坚战“打赢才能翻身、翻身才能翻篇”的“奉节战法”,打造了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奉节样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奉节智慧”。
坚持系统谋划,全面强化政策保障。全县始终坚持系统思维,全局谋划,整体推动,先后制定出台《扶贫开发“十三五”规划》《秦巴山连片扶贫开发五年规划》、《2018年至2020年脱贫攻坚三年规划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研究制定102项脱贫攻坚到户到人政策,颁布各类文件300余个操作性文件、26个部门协作支持文件,包括住房、教育、医疗““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农村饮水安全、残疾人救助、就业创业、产业发展、资助参合参保救助、小额扶贫信贷、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扶贫产业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扶贫培训、兜底救助、易地扶贫搬迁等领域,构成了奉节脱贫攻坚政策的完整体系,成为推动全县脱贫攻坚的工作标准和行动指南。脱贫攻坚行之有效的到户到人政策体系及制度办法,是全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要素性保障,也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构建起政策支撑框架。
坚持产业提升,广泛激发内生动力。奉节紧扣“小规模、多品种、高质量、好价钱”定位,持续做大做强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产业,立足自然资源禀赋,遵循山地产业发展规律,初步形成以低山脐橙,中山油橄榄,高山中药材、蔬菜、烟叶为主的“三带”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特色农业产业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纵深推进农村产业提质增效,有效攻克山区产业扶贫难点、痛点,脐橙、油橄榄、中药材、山羊四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脐橙产业成为最具品牌效应的主导产业,品牌价值由21.6亿元提升至182.8亿元,油橄榄、中药材、山羊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持续扩大,高山蔬菜、烟叶、粮油三大优势产业持续稳定发展,脆李、蚕桑、茶叶、小水果等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全县“一村一品”雏形基本呈现。全县乡村特色产业的做大做强,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热情、吸引了资金要素的流动、增强了市场主体的信心和决心,有效推动了山区群众的思想观念、发展方式、工作作风的颠覆性转变,同时形成了产业与贫困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激发脱贫村、贫困户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
坚持协作帮扶,全面汇聚优势资源。奉节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要指示,认真落实重庆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与山东省滨州市密切协作、携手战贫,紧密抓住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历史机遇,通过优化运行机制、围绕产业发力、促进合作交流、强化技能提升、开展携手共建、带动消费扶贫,推动东西部协作从单一扶贫开发转向全面战略协作,合力推动“奉节资源与滨州企业对接”“ 奉节产品对接滨州市场”“奉节基地对接滨州总部”“奉节技术对接滨州研发”等模式,高质量推动跨越黄河长江的奉节—滨州“山海情”,基础设施、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教育协作、医疗协作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实现新突破。长江三峡集团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辽宁省对口支援、重庆“一区两群”沙坪坝对口协同、市政府办公厅集团帮扶、“百企帮百村”社会帮扶,共同凝聚了各级各领域参与奉节扶贫的强大优势资源,为有力有效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力支持,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凝聚持久动力。
坚持精准施策,不断凝聚攻坚合力。“精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全县脱贫攻坚始终坚持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坚持瞄准目标、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以乡镇为主战场,以村为作战单元,聚焦贫困村、贫困户的攻坚目标、攻坚举措及政策帮扶,集聚各类人员力量、资源要素、政策举措,将人力、物力、财力向脱贫攻坚集中,统筹一切力量向脱贫攻坚转移,明确工作重心向脱贫攻坚聚焦,全县上下接连发起了“夏秋百日大会战”“战役战贫”“百日大会战”“收官大决战”,开展了四轮全覆盖走访排查,高质量攻克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平安乡堡垒,不断凝聚形成了上下同心、众志成城、攻城拔寨、合力攻坚的强劲态势,全面构建起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为全县接续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找到了强大的动力源泉。
——“四访”工作法提高满意度。常态化开展干部走访、教师家访、医生巡访、农技随访,对群众全覆盖循环往复走访、解决实际难题。2020年9月成为重庆基层治理领域首个地方标准。
——“八到户八到人”确保帮扶实。坚持干部到户见面到人、宣传到户引导到人、政策到户落实到人、问题到户解决到人、产业到户收入到人、帮扶到户志智到人、环境到户文明到人、效果到户满意到人。2019年4月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优秀扶贫案例。
——“六个环节”做到识贫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推行到户看院子、抬眼看房子、伸手开管子、进门开柜子、走近问身子、坐下问孩子“六个环节”工作法。2019年10月在国务院扶贫办举办的扶贫日论坛上作经验交流。
——“五个一活动”增进干群亲。全县干部定期深入群众家中开一次家庭会、干一天农家活、做一件贴心事、吃一顿家常饭、住一晚农家屋,联系群众、服务群众。2019年11月在中国·菏泽“新时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论坛上作交流发言。
——积分银行提升基层管理。着眼“强引导、硬约束、可量化、重应用”,创办39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用积分制把群众组织起来、调动起来,让群众树典型、树榜样。被中国扶贫开发协会评为“2019年度中国十佳民生决策”。
——社会实践营造良好氛围。2018年、2019年暑期组织奉节籍在校大学生开展脱贫攻坚社会实践,1083名贫困户大学生和926名非贫困户大学生积极参与,了解农村、亲历扶贫、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网格化管理”做实精准识别。将全县31个乡镇以村为单位划片包干,建立2105个网格,落实网格管理员3664名,确保贫困对象排查一户不漏、问题一个不留。
——“日调度机制”解决疑难问题。按照每日逐户收集、分村汇总、乡镇会商、县级调度的原则,对上报的问题照单全收,调度县级行业扶贫部门当日研判,第二天书面化统一答疑,促进举一反三解决问题。编发《日调度问题解答》32期,答复个性问题1352个,推动解决1.2万个疑难问题。
——“扶贫大练兵”提升干部能力。针对扶贫干部政策不熟、业务不精的痛点,常态化组织政策考试直至考试合格,轮训扶贫干部8000余人次,通过专题讲座、现场拉练、个案解剖的方式,实现帮扶干部人人懂扶贫、个个会帮扶。
——“六项专项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深入推进社会治安、城市管理、教育医疗行业行风、美丽乡村、便民为民服务和提升党委政府形象“六项专项治理”行动,党员干部作风明显转变、社会风气有效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2020年重庆市民意调查实现历史性跨越,排名跃升至全市前列。
“十四五”过渡期内,奉节县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形势、新格局。
国内外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党中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以及“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为奉节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赋予全新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经济双循环为农业农村迎来重大机遇。在统筹发展和安全大背景下,立足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基础之上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下,加快推动符合消费升级需求的优质农产品上行已成为迫切需要,农业产业发展将迎来高峰。国家正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为推动农村消费提质升级,优化城乡消费结构提供了良好环境,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生态产品、乡村旅游等的需求更加迫切,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倒逼农业提质增效带来新的内生动力。
顶层设计指导引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出明确要求,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政策支持力度大。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扩大内需战略深入实施。重庆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制不断健全,为奉节县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奉节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带来更多机遇。
区位优势明显。奉节县作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庆“一区两群”以及三峡门户重要节点,为奉节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对外开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奉节县是三峡库区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是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依托“一江五河八地”的独特自然禀赋,为奉节县绿色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全县厘清了“三区三线”,为大保护、微开发、巧利用腾出了空间,棚户区改造为城市发展腾出了空间,大力实施“弃煤启美”,为绿色发展留足了空间;郑万高铁、奉建高速的建设,为奉节对外开放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
区域发展成效显著。奉节荣获国家创新型县建设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县、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中华诗城、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最美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名城、中国醉美摄影旅游目的地、国家级美食地标城市等,是全国脱贫攻坚样板,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和文化资源,低山特色脐橙产业带、中山特色经果林产业带和高山特色蔬菜药材产业带基本成形,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成效,为奉节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稳步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下,奉节县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问题和短板。
产业层次还比较低。奉节农业耕作条件差,山地面积占比达到80%以上,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传统粗放得多、现代化耕作的少。脐橙等农产品品牌拓展能力有待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贡献有限。土地零散、规模化经营程度低,管理粗放,种植技术水平低。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农业基地建设质量不高、产业链不完善、示范带动作用不够。“接二连三”程度低,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
人居环境相对较差。农村厕所革命仍需进一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转运处理设备配置参差不齐,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不高、落实效果不好,环卫设施缺乏管理维护。农村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工艺落后,管网布局较分散、投入成本高、效果不明显。农民对村容村貌提档的迫切要求和政策支持的重点存在偏差,部分提档升级工程缺乏前瞻性。部分养殖户畜禽粪便处理急需改善。
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受制于土地零碎和地形不平等现实条件,再加上农业投入力度不足等困难,脱贫村灌排工程技术与管理有待提高,缺少技术先进且管理规范的灌溉系统。农田道路工程质量与布局有待提高,缺少建设通畅且布局规范的物流道路、行间道路和观光道路等。农业机械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灌溉及生产用水受季节影响大。
公共服务还有缺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脱贫村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部分卫生室硬件设施、医疗设备及服务能力不足,重大疾病医疗救助体系仍不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师资力量配备不均衡;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欠账仍然存在,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
农民收入差距较大。多数脱贫村人口“空巢化”比较严重,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偏少。受农业成本上升和价格“天花板”挤压以及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等因素影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差距仍在扩大,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008元,仅为重庆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9.5%。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坚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一条主线”,聚力“兴业兴城、强县富民”,健全完善防返贫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持续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稳步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全面振兴,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开新局,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奉节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巩固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坚持“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结脱贫攻坚经验,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
——坚持统揽全局、首位任务。继续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按照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脱贫村、脱贫人口扶上马、送一程,加强监测帮扶,做实巩固提升,坚决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在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的基础上,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和时限,增强脱贫地区、脱贫人口稳定性。
——坚持群众主体、内生动力。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坚持扶志扶智相结合,进一步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多措并举促进自主脱贫。持续开展“榜样面对面”典型宣讲,发挥奋进致富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勤劳致富。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协同。坚持行政推动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形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按照“五年过渡、十年进步、十五年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到2025年实现“一个确保、一个提升、一个同步、一个样板”的总体目标。
——“一个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提升,坚决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一个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机制建立健全,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一个同步”:在“一个确保”和“一个提升”的基础上,脱贫乡村全面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转变、全面进入乡村振兴发展轨道,与全县其他乡村同步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迈进,实现新一轮更宽领域、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个样板”:努力创建“全市一流、全国典型”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样板”。
“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饮水安全保障方面的问题持续动态清零,脱贫村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脱贫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达100%、星级村卫生室覆盖率达100%、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逐年递增,农村常住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全面提升。实现无劳动能力、就业能力的脱贫人口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应帮尽帮,兜底保障水平全面夯实。
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脱贫村脐橙、木本油料、中药材、畜牧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乡村产业全产业链和一二三产业融合效应更加凸显,代农业园区、农庄建设成乡村旅游景区等农旅融合加速发展,集体经济发展更加强劲、产业利益联结机制日益完善,产业带贫益贫、增收致富的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以上,脱贫村农业增加值增速达到全县平均水平。
乡村环境和乡风文明水平明显提升。乡村建设行动成效明显,脱贫村外联内通的交通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美丽宜居的乡村风貌不断彰显,勤劳淳朴的乡风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带头引领的村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运营水平不断提高,交通、供水、能源、信息等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着力补齐、更加完备,农村公路村民小组通畅率达到9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5%。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0%以上,美丽乡村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就业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水平和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脱贫村农村教育普及水平稳步提高,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基本住房安全保障机制更加健全,系统化就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现代化技能培训实效不断增强,城乡低保、各类救助和供养等兜底措施更加精准及时,脱贫村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化率达到100%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每个脱贫村至少有1所卫生室,脱贫人口劳务协作转移就业率达到90%,集中安置点社区管理覆盖面达到100%。
人民生活品质着力提升。脱贫户内生发展动能显著提升、增收致富渠道明显拓宽,农村常住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脱贫村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并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脱贫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超过全县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000元以上。
“十四五”主要指标表
序号 |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指标属性 | |
1 |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
8.3 |
10%以上 |
预期性 | |
2 |
返贫人口 |
—— |
动态清零 |
约束性 | |
3 |
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义务教育保障率(%) |
100 |
100 |
约束性 | |
4 |
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基本医疗保障率(%) |
100 |
100 |
约束性 | |
5 |
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住房安全保障率(%) |
100 |
100 |
约束性 | |
6 |
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饮水安全保障率(%) |
100 |
100 |
约束性 | |
7 |
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 |
>95 |
100 |
约束性 | |
8 |
医疗卫生 |
星级村卫生室比重(%) |
100 |
100 |
约束性 |
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比例(%) |
≈14 |
逐年递增 |
预期性 | ||
9 11 |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80 |
>95 |
| |
10 |
农村人居环境 |
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 |
>60 |
>90 |
预期性 |
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 |
>60 |
>90 |
预期性 | ||
常住人口200户或5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 |
—— |
100 |
约束性 | ||
11 |
就业保障# |
公益岗位脱贫人口就业比重(%) |
15 |
15 |
预期性 |
培训比重(%) |
100 |
100 |
预期性 | ||
劳务协作转移就业比重(%) |
—— |
>90 |
预期性 | ||
12 |
产业发展 |
农业增加值增速(%) |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
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
预期性 |
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 |
1.5:1 |
2:1 |
预期性 | ||
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数(家) |
400 |
2000 |
预期性 | ||
13 |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五通七有覆盖率(%) |
≈90 |
100 |
预期性 | |
14 |
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硬化路的比例(%) |
≈90 |
>98 |
预期性 | |
15 |
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物流快递比例(%) |
50 |
100 |
预期性 | |
16 |
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万元) |
全面消除空壳村 |
村村均有稳定集体收入 |
预期性 |
备注:1.带*为规划期平均数。3.带#范围指有劳动能力的家庭。
到2025年,全县农村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高质量实现“过渡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村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城乡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在促进全县人民共同富裕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展望到2035年,全县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和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与全市一道同步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坚持落实“四个不摘”要求
调整充实驻村帮扶工作力量,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暗访督查、驻村干部监管,压紧压实各级主体责任。对标对表国家、重庆各类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和调整优化民生保障、兜底救助、产业发展政策。统筹用好中央、市级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资金,继续做好涉农统筹资金试点,保持财政投入力度不减。分年度研究、制定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配套扶持资金和项目。
(二)平稳推进有效衔接
持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工作力量、组织保障、规划实施、项目建设、要素保障等方面的有机结合,做到一盘棋、一体化推进,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任务重的村,建立健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联系工作机制,落实脱贫攻坚帮扶干部人才关心激励政策,加强乡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注重从优秀党员、返乡农民工、致富带头人中选拔培养干部,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班子。
(三)健全完善制度体系
立足实际分类延续、调整优化县级102项到户到人政策,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稳定,落实好民生保障类政策;优化产业就业、贷款贴息等发展类政策,确保政策有机过渡、保障有机衔接。研究制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总体目标、工作方案及保障措施,持续完善组织领导、职责分工、资金投入、人才支撑、保障要素的制度体系,加强政策资源统筹整合,强化衔接资金监管利用,持续完善“政府主导+市场引导+社会参与”政策支撑体系。结合实际贯彻执行乡村振兴促进法,深入学法、完善立法、严格执法、抓好普法,加快形成乡村振兴法律制度体系,把乡村振兴促进法纳入干部教育培训重要内容,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的能力,开创全县乡村振兴法治保障新局面。
(一)健全动态监测机制
完善防止返贫大数据平台,加强行业部门数据共享和对接,建立健县乡互通、多部门参与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面向农村人口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合理确定监测标准,重点围绕收入支出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主要指标,细化完善农户自主申报、干部走访排查和部门筛查预警监测方式,严格履行提交申请、入户核实、村(居)评议公示、乡镇(街道)审核和县级比对审定的程序,精准识别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等三类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明确返贫致贫风险消除标准和程序,对返贫致贫风险稳定消除的监测对象,按照村(居)提出名单、入户核实、村(居)民主评议、乡镇(街道)审核、县级审定程序标注风险消除。坚持“有进有出、动态管理”原则,常态化开展监测对象识别、人口自然增减、落实和跟踪帮扶措施、成效及风险消除,动态更新防止返贫致贫的预警台账。实施监测对象动态管理,做好已消除风险对象的跟踪和回访。
(二)健全工作责任体系
继续实行防止返贫“县负总责、部门调度、乡镇落实、村级监测”工作机制,强化联系乡镇(街道)市管领导、县级部门帮扶责任,完善定点帮扶工作指挥体系,推动防止返贫帮扶工作层层落实。强化乡镇(街道)主体责任,扎实推进防止返贫监测预警、问题研判及动态管理。强化行业部门主管责任,行业部门特别是“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部门根据职责做好信息预警、数据比对和行业帮扶,推动政策落实,切实巩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强化结对帮扶责任,对识别的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实行乡村干部结对帮扶,跟踪服务,确保脱贫稳定性、长效性。
(三)持续加强精准帮扶
坚持预防性措施和事后帮扶相结合,使用行业政策、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对所有监测对象开展精准帮扶。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风险类别、发展需求等,通过产业帮扶、消费帮扶、就业帮扶、健康帮扶、教育帮扶、综合保障、住房安全保障、饮水安全保障、扶志扶智等举措,开展针对性的帮扶。对无劳动力且有特殊困难的家庭用好兜底保障措施。从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中选择有帮扶能力的干部作为帮扶联系人,对所有防止返贫监测户开展结对帮扶。防止返贫监测对象风险不消除,帮扶责任不脱钩。鼓励各地创新帮扶手段,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监测帮扶,继续发挥中国社会扶贫网、“万企兴万村”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对接满足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的合理需求。
专栏 防返贫监测与帮扶管理平台 |
对接完善重庆市防返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定期收集、整理、归类数据信息,开展行业部门数据比对分析和监测预警,实施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基本信息动态更新,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准度。根据监测对象风险类别和发展需求组织开展针对性帮扶。 |
(一)巩固提升教育帮扶成果
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坚持“三讲一听”“三送一帮” “三进一保”,以农村、边远地区和流动人口相对集中地区为重点监测地区,以小学、初中为重点监测学段,以留守、残疾、家庭经济困难适龄儿童少年为重点监测群体,落实适龄学生 “一对一”网格化动态管理,确保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规范学籍管理,持续发挥教育帮扶信息大数据比对作用,深入实施“全员家访”,构建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大力开展“一生一策”精准教育帮扶,强化教育政策宣传引导,不断增强农村地区困难学生家庭内生动力。强化精准教育资助,延续、调整优化资助体系,继续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和低保、特困、残疾、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二)巩固提升健康帮扶成果
分类调整医疗保障扶贫倾斜政策,将脱贫攻坚期“六张网”保障政策和资金,整合成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对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按个人缴费标准的90%比例资助,对返贫致贫人口、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低保边缘户按个人缴费标准的70%比例资助。上述人员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二档的,统一按照参加城乡居民医保一档个人缴费标准的100%给予资助。超过资助标准的个人应缴纳参保费用由对象自行负担。未纳入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范围的稳定脱贫人口的资助参保资金,由县级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安排。确保困难群众基本医保全覆盖。增强基本医疗保障功能,巩固住院待遇保障水平。县域内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总体稳定在70%左右。提高大病保险保障能力,参保农村居民大病保险起付线原则上统一至全县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稳定在60%。在全面落实大病保险待遇普惠政策基础上,政策范围内支付比例稳定在60%左右,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不设封顶线。继续夯实医疗救助底线保障,确保年度救助限额内,特困人员、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医疗费用救助比例不低于70%,其他农村低收入人口不低于60%,对经三重制度支付后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仍然较重的,给予倾斜救助,确保不发生因病返贫致贫现象。持续做好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做好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严重精神障碍四种主要慢性病患者的规范管理和健康服务,逐步扩大签约服务重点人群范围,提供公共卫生、慢性病管理和健康咨询等综合服务。继续落实各项医疗保障政策“一站式”结算,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三)巩固提升住房安全保障成果
继续加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生活困难重点户等防返贫对象住房保障,启动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等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及时解决新发现住房不安全问题,对已享受过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但其住房因自然灾害、年久失修转危的,分类研究出台住房保障政策,按程序纳入支持范围。鼓励采取统建农村集体公租房、修缮加固现有闲置公房、置换或长期租赁闲置农房等方式,多渠道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问题。拓宽筹资渠道,建立农户主体、政府补助、社会帮扶等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在实现住房安全有保障基础上,统筹提升农房居住功能和建筑风貌,逐步提升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农村低收入人口等重点对象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四)巩固提升饮水安全保障成果
落实农村饮水安全普惠性政策,巩固拓展“水利大会战”、农村饮水安全提升、“一提三改”成果,不断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加快推进天赐湖等一批重大骨干水源工程,全面启动实施农村小微水源建设工程,分批推进改造一批乡镇标准化水厂,积极推动村级集中供水水厂提标改造,逐步消除农村地区资源性、工程性缺水问题,全面提升农村安全饮水供应率、达标率。建立健全农村饮水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常态化开展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排查整改,各村(社区)每周定期开展饮水设施巡查维护,乡镇每月定期检测集中供水点水质,水利部门每季度汇总研判农村安全饮水问题整改,确保农村供水问题动态清零。全面实施“党建引领,协会管水”,强化政策宣传引导,健全完善农村安全饮水管护运行机制。
(一)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支持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微型安置点给排水管网、垃圾污水处理、供气等设施建设和提档升级,加快电网增容、通讯网络覆盖建设,因地制宜提升安置点与县乡交通干支线互联互通。将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水电路通讯等配套设施提档升级纳入乡村建设行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综合考虑安置点人口规模状况,纳入乡镇、村级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范围,推动教育、医疗、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养老机构、残疾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扩容升级,确保易地搬迁群众平等共享公共服务资源。
(二)强化就业产业扶持措施
积极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促进搬迁群众广泛就业。加强劳务协作和稳岗就业力度,确保有劳动力且有就业意愿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提升就业增收水平。持续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培训的适岗针对性,研究出台扶持政策,对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的各类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就业帮扶车间、专业合作社等给予政策性用工补助支持。完善安置点就地就近就业机制,优先安排搬迁人口到工业园区、就业帮扶车间务工就业,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项目的公益岗位优先吸纳搬迁群众。因地制宜配套发展特色产业,开辟创业车间、手工作坊等微型创业载体,促进后续扶持“三产”融合发展。
(三)推进公共服务和社会融入
加强安置点社区服务管理,积极引导搬迁群众落户安置。加快推进安置住房不动产登记。持续完善各类社会保障政策,继续执行用电等生活成本补助,对搬迁群众中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人员做到应保尽保、应兜尽兜。重视人文关怀,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完善文体娱乐、治安防控、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集中安置点物业管理长效机制,确保搬迁对象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一)全面做好登记确权
实行“县级统筹、乡镇主导,部门监管”工作运行体系,健全完善扶贫项目资产管理运营机制,确保扶贫资产实现主体明确、权责清晰、管理高效。按照经营性资产、公益性资产、到户类资产管理类别,对2012年以来各级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东西协作资金、对口帮扶资金、定点帮扶资金、社会捐赠等投入形成的扶贫项目资产进行全面清理摸底。结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稳妥推进符合条件的扶贫项目资产确权登记,做好资产移交,并纳入相关管理体系。对经营性资产,根据资金来源、受益范围、管理需要等划定权属,进一步厘清受益市场主体、村集体经济组织等权责边界。对无法确权到市场主体的扶贫项目资产,原则上确权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范围,有序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公益性资产,完善“建设—移交”手续,按照行业部门要求进行确权和管理。对到户类资产,确权给受益户所有,由受益户自行管理。明确落实村级组织和有关行业部门加强指导和帮扶,使到户类资产更好发挥效益,属于不动产的,乡镇依法办理确权登记。
(二)规范后续运营监管
对经营性类资产,明确权利义务,全面加强运营监管,推行运营收支核算,完善运营“成本—收益”绩效评价,强化风险防范,建立预警机制,定期评估项目资产实施主体的经营及抵御风险能力、商业信誉及资产状况等条件,防止资产流失和被非法侵占。对公益性类资产,按照“所有权与管护权相结合”“谁主管、谁负责”原则落实管护主体,明确责任单位和管护人员责任。根据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规定,分类分级研究制定管理办法,有效解决管护力量、管护经费不足问题,鼓励乡镇优先利用积分制、公益性岗位等动员、聘请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群众参与管护。属于村级集体公益性资产管护经费,原则由涉农专项财政资金、村集体经营收益统筹解决。各行业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根据行业领域资产管理制度和规定,履行行业监管职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处置国有和集体扶贫项目资产。对于确需处置的,应严格按照国有资产、集体资产管理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进行规范处置。
(三)促进资产保值增值
严格落实公告公示制度,将扶贫资产纳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平台,实行后续管理运营信息化、公开化、智慧化。科学制定扶贫资产运营方案和收益分配机制,完善村务监督机制,发挥乡镇“三资办”、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监事会、驻村工作队等的监督作用,强化乡镇纪检监督与村级民主监督作用,纳入县委巡察检查工作重点,坚决筑牢扶贫资产后续运营监管防线。明确细化资产后续运营收益分配范围,资产所得收益、提取的盈余资本公积等重点用于运行管护、村级公益事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属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收益,鼓励采取参与公益事业劳动用工报酬等方式进行分配,杜绝一分了之、发钱发物。
(一)巩固拓展“志智”双扶成果
坚持“志智”双扶,继续实施“雨露计划”, 大力实施保就业促发展,继续开展脱贫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训,不断增强脱贫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加快推动奉节职教中心—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联办“夔门乡村振兴研究院”,提升师资教育教学水平,开设高级职业技能专业,积极创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推进残疾人“智慧助残”平台建设。全面推行用工企业新型学徒制,重点扶持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和培训基地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用工信息平台,打造“夔门技工在线”网络平台,定期举办专场招聘活动,广泛吸引带动农村低收入人口就业创业,每年至少为有就业意愿且未就业的脱贫人口推荐4次岗位、提供1次职业指导和1次免费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就业帮扶车间,积极引导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入乡创业、当地能人就地创业,研究出台创业补贴、创业培训等扶持政策,发展一批微型工坊、创客空间。实施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建设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的田间课堂、专家工作室、实训基地。
(二)实施乡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继续推进“奉节—山东滨州”东西部劳务协作,建立输出地就业需求、输入地岗位供给、稳岗服务“三张清单”,搭建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常态化开展就业需求摸排,建立跨区域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实施“夔州工匠”等特色劳务品牌建设,开展输出地用工对口培训,培育、创建、发展一批有特色、有口碑、有规模的劳务品牌,借助品牌效应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利用职教中心、三峡卫校等现有资源,围绕汽修、电子、护理等特色领域,组织开展各类技能提升培训,提高劳务输出质量。提高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加强劳务输出指导,推广“培训+招聘”模式,大力实施“订单式”培训、“定向式”招聘。研究出台就业创业服务扶持政策办法,继续对面向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开展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农村劳务经纪人给予政策性补助。健全常态化企业用工务工联络协调机制,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培训补贴等政策,引导支持县内外企业优先留用脱贫人口。
(三)全力拓展本地就业创业渠道
加强对乡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动态监测,做好返乡劳动力再就业工作。继续发挥就业帮扶车间、就业帮扶基地等就业载体作用,在脱贫村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机会,延续支持就业帮扶车间的费用减免及地方实施的各项优惠政策。推进残疾人辅助就业基地建设,用好用活教育就业残保金征收政策,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优先吸纳脱贫人口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益事业服务。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管护,带动更多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乡村建设。对吸纳脱贫人口就业多、稳岗效果好的就业帮扶车间,按规定给予奖补。统筹用好乡村公益性岗位,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优先安置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的管理机制。鼓励多种方式发展农村新业态,促进多渠道灵活就业,确保有劳动力的脱贫家庭、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突发困难重点户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
专栏“十四五”就业帮扶工程 |
保持脱贫人口就业领域的扶持政策总体稳定,扩大就业帮扶覆盖范围,及时为农村低收入人口提供就业帮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供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帮扶水平,提升就业质量。 |
(一)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
制定农村低收入家庭认定和救助帮扶办法,推动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采用入户走访、自主申报、基层上报、数据比对、热线信访、历史数据等方式采集低收入人口信息,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着力构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体系,采用日常走访、随机调查和数据比对方式,对低收入人口实行动态监测,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早发现、早帮扶。
(二)分层分类开展帮扶救助
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审核确认办法。完善家庭经济状况核算评估机制,推进“核算为主、评议为辅”精准救助。适度扩大低保覆盖面,对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及智力残疾人、精神重度残疾人和重病患者,落实参照“单人户”程序纳入低保救助。鼓励具备就业能力的低保家庭成员积极就业,对低保对象就业产生的必要成本,在核算家庭收入时适当扣减;对就业后家庭人均收入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低保家庭,给予不超过一年的渐退期。完善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逐步扩大特困人员认定条件及范围,合理提高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水平和服务质量。总结推广集中供养管理模式,继续加强永乐、草堂、吐祥集中供养中心提质升级,完成残疾人康复设施项目建设,探索集中供养“医养结合”模式,打造集中供养升级版。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员原则上实行集中供养,有序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委托照料服务。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临时救助。进一步完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资源统筹,实现各类救助政策协同,形成制度合力。充分利用大救助信息平台,建设农村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根据救助对象的实际困难程度和需要,给予相应的基本生活、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救助,做到应救尽救。
(三)完善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关爱服务
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夯实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强化儿童、留守妇女关爱服务。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代缴政策,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给予全部代缴。全面推进乡镇(区域性)敬老院建设,提高护理床位占比。健全落实老年人基本福利补贴政策,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养老服务网络,开展农村留守老人关爱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有效做好监护缺失儿童的临时监护工作,建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及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费,引导社会组织提供规范性关爱服务。探索设立和发挥乡镇社工站作用,构建县、乡、村社会福利机构服务体系,采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社会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料等服务。
专栏“十四五”社会保险兜底工程 |
1.落实困难群体参保缴费补助。为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低保对象、特困人员、返贫致贫人口、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缴费档次养老保险费;灵活就业的进城务工人员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按规定落实社会保险补贴。 2.推进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精准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基本养老保险应保尽保;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强灵活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加强工伤意外医疗保险扩面提升计划,降低工伤事故发生率,防止因伤致贫、因伤返贫。 3.保障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鼓励引导城乡居民早参保、多缴费,推动实现农民工和城镇职工享受失业保险同等待遇,落实失业保险参保职工技能提升补贴政策,落实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 |
(四)加大特殊困难群体帮扶力度
全面落实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织密兜牢丧失劳动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线。对脱贫户和防止返贫监测户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符合低保条件的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符合特困人员供养条件的全部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稳步提升兜底保障水平,使兜底保障对象基本生活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适度扩大政策覆盖面,稳步提高补贴标准。加快建立居家照护为主、村社帮扶为辅、有条件乡镇集中照护的困难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体系。加大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力度,做到应配尽配,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提高残疾人生活品质。加快构建县、乡、村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体系,为特殊困难精神残疾人提供康复、照护等基本服务,积极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完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一)构建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增强产业体系对脱贫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按照“保供增收促发展,绿色生态可持续”的总体发展思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保障粮食供给的前提下,通过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构建符合奉节县情、体现奉节特色的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重点构建以脐橙、中药材、高山蔬菜、木本油料的主导产业,蚕桑、烟叶、畜牧的优势产业,小水果、白茶等为特色产业的“4+3+X”的“三带”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以十大农业产业为支撑,支持、带动脱贫村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二)做大做强“1+10+20”优质农业产业基地,增强农业产业对脱贫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成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以环草堂湖和长江沿岸为主,着力优化建成脐橙产业加工集群、家庭农场联盟、脐橙鲜果洗选矩阵,提升产业服务能力,促进脐橙产业升级,强化全产业链制度体系及标准化建设,构建“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脐橙产业集群,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辐射带动脱贫村建成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群化、营销市场化的脐橙精品园。
打造10个万亩产业基地。立足奉节产业基础条件,以产业资源特色鲜明、品质优势明显、生产历史悠久,产品市场认可度高的产业为重点,选择龙桥蔬菜、奉节白茶、长安中药材、鹤峰小水果、五马木本油料等种植规模超过10000亩的产业基地,强化龙头企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作用,辐射带动脱贫村积极推进接二连三、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发展,促进脱贫村积极创建市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打造20个千亩级产业片。围绕十大特色农业产业,支持各乡镇因地制宜,推广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主体,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提升农业产品附加值,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形成以种植养殖为主,农产品加工延伸链的县级规模农业产业片。
专栏 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园 |
(一)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30万亩脐橙现代农业产业园,白帝、草堂、康乐、夔门街道、朱衣、安坪、永乐建设面积24.75万亩。脐橙果园基地,脐橙市场交易中心,洗选加工厂,道路,农田整治,水利等基础设施工程。 (二)10个万亩产业基地项目 1.公平红土万亩粮油产业基地 2.甲高万亩粮油产业基地 3.吐祥万亩粮油产业基地 4.草堂万亩白茶产业基地 5.五马万亩木本油料基地 6.龙桥万亩蔬菜产业基地 7.石岗万亩花椒产业基地 8.长安万亩中药材产业基地 9.新民冯坪万亩蚕桑基地 10竹园万亩脆李基地 (三)20个千亩级产业片项目 1.青龙千亩粮产业片(5000亩) 2.新民五马千亩粮油产业片(5000亩) 3.安乡千亩粮油产业片(4000亩) 4.青莲千亩粮油产业片(5000亩) 5.羊市千亩脐橙产业片(5000亩) 6.康坪千亩脐橙产业片(3000亩) 7.鹤峰千亩精品脐橙片(9000亩) 8.汾河千亩白茶产业片(3000亩) 9.安坪千亩蔬菜产业片(5000亩) 10.公平青莲千亩蔬菜产业片(6000亩) 11.甲高千亩油橄榄产业(5000亩) 12.云雾千亩中药材产业片(5000亩) 13.平安千亩中药材产业片(3000亩) 14.青龙千亩蚕桑产业片(3000亩) 15.汾河千亩黄桃产业片(4000亩) 16.鹤峰千亩小水果产业片(8000亩) 17.平安千亩豆腐柴产业片(3000亩) 18.太和千亩烟叶产业片(5000亩) 19.龙桥千亩竹笋产业片(8000亩) 20.大树千亩老荫茶产业片(3000亩) “1+10+20”农业产业基地覆盖带动89个脱贫村 桃树、长坪、向子、柳池、长连、青杠、关山、兰靛、花剪、凤仙、槽木、红峡、三江、狮子、蓼叶、灯塔、三峡、龙坝、石泉、百福、九通、阳坝、桥湾、林政、竹坪、天坪、屏峰、鹿坡、田树、明水、天星、大架、安静、广龙、竹林、干洞、白龙、覃家、祝柏、上庄、发祥、太阳、八角、西槽、东溪、水洞、天鹅、三马、小治、广营、樱桃、槽心、纸坊、响水、范家、阳和、双河、九岭、鼓锣、浸塘、太山、中岭、伞坪、中台、北庄、中兴、星光、大坡、三湾、大地、草坪、邓坪、五龙、香山、太和、高桥、石板、茂林、联合、建农、仁义、宝塔、红园、新庙、桃花、口前等脱贫村。 |
(三)做优做亮17片农旅融合片区,增强农旅融合对脱贫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突出抓好“诗橙产业带”永乐—安坪线路、平安乡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线路、三峡之巅绿色发展线路、三峡原乡生态旅游线路等“六条特色线路”,构建农旅融合大片区格局。持续打造青龙大窝、永乐三峡、永乐大坝、安坪三沱、朱衣砚瓦、鹤峰莲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各乡镇结合产业发展选址打造辖区内乡村旅游示范点。到2025年申创“三峡第一村”、三峡原乡、石笋河3个4A级景区,创成5个3A级、10个2A级景区。
努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立足乡镇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江峡文化、三国文化、诗词文化,夔文化等特色在地品牌,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到2025年,重点打造大窝、甲高、三峡第一村、大坝村、三沱村、石笋村、天鹅湖、长龙山、关门山等农旅融合示范景点。
专栏 农旅融合发展项目 |
1.环草堂湖片区 白帝石庙民宿改造、白帝坪上营盘包旅游门户打造 2.天坑地缝片区 冯坪南津以工代赈生态农业观光园、三峡原乡旱夔门休闲游、高炉淌中药材基地与露营、兴隆旅游环线纳凉胜地、龙桥蔬菜基地体验观光游、龙桥采笋季开发游、金凤山风电资源游、大青龙大窝4A休闲游 3.鹤峰墨溪河片区 G242鹤峰花果景观大道、鹤峰乡凤凰半岛情侣花海、渝鄂湘旅游鹤峰接待服务中心、鹤峰乡莲花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园、环湖(三河)水乡景区打造、鹤峰乡三坪桃花及采摘体验园项目、荷塘月色主题高端民宿景点打造项目、“盐茶古道”等历史遗迹文化旅游项目等 4.长江南岸诗城产业带 永乐三峡第一村、大坝脐橙采摘观光游,安坪镇“水驿三沱”乡村振兴示范园、土地整治首开区(搬迁遗址)观光游打造 5.云雾吐祥片区 云雾猫儿梁-刘家河资源开发、太和女儿城提升、吐祥石笋河葡萄休闲一条街、青龙发祥智能养蚕作坊式开发 6.白帝双凤片 羊儿山旅游开发与白茶文化打造、草堂镇独特美食街 7.平安乡提档升级片区 红色旅游打造、文昌田园综合体休闲游、青莲渡口坝休闲游 8.高铁新城-黄井-长龙山沿线 长龙山道教文化与农产品开发、公平“鱼米之乡”休闲开发游 9.竹园五龙片 农业与旅游资源结合游 10.红土白鹤片 种植体验观光园、宜农宜机培训拓展培训基地打造 11.朱衣砚瓦(大槽)片 砚瓦田园综合体休闲体验园 12.汾河镇白水池片 黄桃资源与休闲旅游、亚源农业生态游 13.甲高镇光明烟山片 万步梯与油橄榄休闲游、烟山小水果采摘体验与纳凉休闲游 14.永乐镇乌云顶-长凼-铁甲沿线 乌云顶资源优势与产业休闲开发、长凼农旅融合示范园 15.梅溪河大桥-康乐-两河口-燕子岩-竹园镇沿线 铁佛蛮王寨休闲游、河水方家梁花卉基地建设、燕子岩农业与旅游资源开发、竹园古镇保护与农业旅游开发 16.登山步道-天鹅湖-南天门沿线 农家乐与养生休闲游 17.铁甲-祖师-九树-李湾-广营-小治 农家乐与养生休闲游 17片农旅融合片区辐射带动34个脱贫村 文昌、咏梧、桃树、柳池、青杠、兰靛、宝华、狮子、三峡、铁甲、石泉、南津、九通、阳坝、中梁、竹坪、天坪、双凤、屏峰、明水、天星、上庄、发祥、太阳、西槽、九里、范家、双河、九岭、鼓锣、浸塘、中岭、北庄、草坪、五龙、香山、太和、建农、桃花、宝塔、土坎、阳北、六垭、小寨等脱贫村。 |
(四)培育发展“接二连三”产业链体系,增强产业延伸对脱贫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形成农产品加工体系。立足奉节特色农业产业基地,辐射周边脱贫村,在农产品产地村镇做好做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继续优先支持脱贫村镇,重点加强粮油储、磨制,木本油料的初榨,脐橙、蔬菜、小水果的分选分级、清洗、消毒、净菜、包装、二维码标识等初加工处理中心建设,积极引进企业建设“就业帮扶车间”,建成乡镇级创业园区。在鹤峰乡、兴隆镇、吐祥镇、甲高镇、安坪镇、康乐镇、竹园镇、公平镇等重点乡镇建设形成5000m²以上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在五马镇、草堂镇、大树镇等其他乡镇,建设形成3000m²以上的特色农产品加工园;重点帮扶脱贫村建成“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加工园、院、坊。
鼓励脱贫村恢复作坊式手工业,积极恢复竹编、竹篾、丝绸制伞制扇、手工鞋底、手工制茶、手工苕粉等作坊式手工业,多提升乡村旅游的乡土与地域特色,多层次引导带动脱贫村农民增收致富。
鼓励脱贫村建设贮藏窖、冷藏库、烘干房、手工作坊、乡村车间产地促进特色农产品资源就地商品化处理、价值转化,把产业链增值收益留给农民,引导、推动农产品产地加工组织化、标准化、市场化、规模化进程,形成产业集群及集聚效应。
完善农产品商贸物流体系。建设以奉节县城商贸物流中心、乡镇集散点、乡村农贸市场末端商贸体系为主的三级农产品商贸物流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强村、镇、县物流配送能力,保障农产品从产地输出流通渠道的畅通,以及农业生产物资的配送到村,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加快构建农村电商体系,对接知名电商平台,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指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在电商平台开设特色农产品专区和网店等,打造县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电商公共物流配送中心的引领作用。建设乡镇特色商业街,综合考虑乡镇特色,明确特色商业街特色发展定位,规划布局特色商业街。全方位、全地域辐射、促进、带动脱贫村生产流通。
(五)培育壮大脱贫村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经济对脱贫地区的动力牵引作用
培育壮大脱贫村集体经济实力,做实脱贫村产业发展基础,增强脱贫村自我发展内在动力,是巩固拓展脱贫村脱贫攻坚成果,更是有效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
一是整合村级“三资”,壮大集体经济股本。依法对“三资”进行了清理整顿,高效整合村集体闲置土地、房产、生产装备设施等资源资产,通过土地发包、集体房屋租赁等方式发展集体经济。
二是改革投资模式,促进集体经济不断增强。深化改革政府投资项目模式,按项目建设属地原则,将政府投资类的小型项目所形成的资产转化为集体经济资产,形成以(政府)投资变(集体)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本、股本变项目、项目变产出、产出变效益,效益转为新一轮投资,不断推进集体经济实力增强。
三是延伸产业链条,带动集体经济增值。依托已形成的产业优势,延链补链,发展农产品初加工、销售服务等产业,实现农村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互促增长,效益不断提高,集体经济不断增值。
四是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推动集体经济优化增强。确立“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一村一主题”的发展方向,增强产业发展统筹能力,促进“一村一品”产业做优做强、效益提升,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集体经济不断优化壮大。
(六)多层次促进脱贫村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农户增收对脱贫地区的目标牵引作用
把农民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脱贫村农民生产、经营、创业、就业渠道,建立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让农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脐橙、小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等山地特色农产品,创建农产品基地,提质增效,优质优价,以主导产业的发展增值,直接带动农民增收。
鼓励农民创新创业、自主经营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和农旅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共享农业、体验农业、民宿经济、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商品贸易、电商网红、乡村手工艺、健康养老等产业、业态,鼓励农民创业经营,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拓展农民就近务工渠道带动农民增收。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创业园(就业帮扶车间),壮大集体经济组织,解决脱贫村农民就近务工,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带动农民增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加强脱贫村农民工就业培训,合理布局建设一批实训基地,提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健全农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激活农民资产潜能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自然资源资产。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引导脱贫村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采取利润返还、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形式增加农民土地租金收入。积极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农房资源,增加宅基地及房屋资产性收益。
(一)提档升级脱贫地区基础设施
提升内部综合交通能力。重点建设一批旅游路、产业路,畅通断头路,构建城乡大通道、消除乡村“肠梗阻”,形成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补齐农村交通道路短板,加快形成从城市到乡村的乡村旅游环线路,从市场到田头的农村产业致富路。
完善农村道路建设。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行政村公路通双车道、通组公路硬化等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完善农村交通物流体系,提升农村生活质量、生产效率。
专栏 交通设施工程 |
农村公路。建设村级主干道工程,农村产业路,旅游路,贯通各村断头路,消除乡村“肠梗阻”,形成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体系,助力乡村产业、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
实施农村饮水安全“一改三提”行动。改善农村供水设施条件,提高人均可供水量、水质达标率和工程运行管护水平。
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农业节水行动,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新建灌溉管网,推进集中连片种植区节水配套改造,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农业灌溉供水网络体系,保障特色水果、蔬菜等优势农产品基地的灌溉用水需求。
专栏 水利基础设施工程 |
饮水提灌工程。实施水处理站配套工程,配置水质净化与消毒设备、泵站以及配套管网。 农村小水利。新建蓄水池、引水堰、灌溉管网,整治山坪塘,建设符合实际需求的农业灌溉供水网络体系 |
强化农村电力保障。以提质增容为核心,采用改善优化电网结构、加强低电压线路改造、增加配变数量及供电线路覆盖、提高无功补偿容量、优化低电压供电范围等措施,对供电能力不足的地区实施10千伏及以下农配网改造,强化农村电力保障。
实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机关办公场所、学校医院、旅游景区等公共服务领域公(专)用充电基础设施全覆盖。
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局千兆光纤宽带。加快建设智慧政务系统,打造互联网一站式政务服务大厅。
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完善电商平台产地智能化采收、库存、配送等功能,拓展名特优产品销售渠道。
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推行景区电子门票系统、监控管理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电子导览系统等建设。
(二)有效增加脱贫地区公共服务供给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增加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深入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持续改善乡中心学校及村教学点办学条件,大力提升乡村义务教育质量。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工程,完善学校设施设备配套。持续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加快建设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家园,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监护有人、学业有教、亲情有护、安全有保。
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强化脱贫村公共卫生服务,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大力推进农村地区精神卫生、职业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增强农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和防控能力。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提档升级,推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条件改善。加强孕产妇、0-6岁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加强乡村医疗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疗服务能力。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
加快推动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继续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均保持在95%以上。加强部门协作,优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切实减轻困难群众就医压力。强化特殊救助帮扶,加强农村特困人员照料护理服务,做好符合救助条件的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积极推动就业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足额发放低保、五保、优抚、助残等补助救助金,保障弱势群体生活。
提升农村养老托育服务。加快完善养老服务设施,推进城乡养老服务中心、村级互助养老点等建设,增强全乡养老服务保障能力。建设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机构,加强失能特困人员集中照护,提升特困人员兜底保障能力。积极推进乡村敬老院硬件改造达标,规范提升乡村敬老院运营管理。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组织和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人员业务水平。推进农村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托育事业,加快构建多元化、多样化婴幼儿照护体系。
(三)大力推进脱贫地区人居环境五年提升行动
按照农民意愿,围绕“安居、宜居、乐居”三种类型,改建或整治一批“功能缺失、风貌较差”的农房,全面实施乡村美化、村庄绿化、照明亮化、道路彩化、环境净化、乡土文化等“六化”工程,提升村容村貌。
全面整治村容村貌。推进空间资源要素保障、农村住房品质提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道路通畅通达、供水保障巩固提质、教育文化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按照村容村貌美、服务设施美、生态环境美、富民产业美、社会和谐美“五美”要求,围绕135个脱贫村人居环境、居民集中居住点,推进村庄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推动改厨、改厕、改圈、改环境、改立面等“五改”,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施村庄绿化工程、村庄文化工程、村容村貌提升工程、危房改造工程、通组公路工程、点亮村庄工程,打造景观节点。
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加快推进农村厕所改造,新建房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坚持新建和改造提升结合,以交通集散点、便民服务中心和旅游沿线等人口较集中的公共区域为重点,合理确定农村公厕建设布局、外观设计,大力开展农村公共厕所的改建提升。落实管护人员,明确管护标准,切实做好农村公厕的规范管理与维护。到2025年,每年按计划落实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确保脱贫村无害化公厕全覆盖。
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按照“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建立“五有”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排查整治。到2025年,100%的脱贫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取得明显成效。
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乡镇、村聚居点(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通过人工湿地、农村改厕、户用沼气、化粪池以及储粪还田等,因地制宜处理农村分散污水。鼓励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
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深入贯彻科学绿化理念,以绿化、美化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开展农田林网和农村“四旁”植树,在田边土坎栽植经济树种,在房前屋后和乡村公共区域种植经果林或彩叶林,打造绿色村庄,推进乡村振兴。
专栏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 |
乡村绿化美化。开展以农田林网和农村“四旁”植树为主的绿色村庄建设5万亩。 |
(四)全面强化脱贫地区规划引导
加快启动规划修编。坚持城乡融合多规合一、优化空间布局协调发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突出特色。启动脱贫村规划修编工作,全面梳理乡村可用建设用地空间,充分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政策,做好乡村集体建设用地科学布局;全面推进规划师下乡,加强乡村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及项目规划选址、设计方案把关。切实落实“四个保障”,即用地指标保障、生态环境保障、资源盘活资产化保障、资源开发利用秩序保障。
引导村庄建设行为。加强农房建设与管理,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保障住房安全;深入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充分发掘原乡、诗城文化,保护文物古迹,推动乡情馆建设,重点修缮民居类古建筑;按照“高品质农房、高颜值院落、高价值村落”,打造脱贫村充满烟火气息和乡愁记忆的院落集群,努力形成美丽宜居的村容村貌,高质量高水平建成“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
实施国土综合整治。针对135个脱贫村国土资源分布特征,全域规划、统筹布局,深度策划拆旧建新、整理复垦、零星开发、修复治理、高标准农田整治等项目,积极争取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加强住房品质导向。参照《奉节县新农村民居通用图集》,管控农村新建房屋风貌,房屋立面和坡屋顶要凸显地方特色、视觉美感;鼓励村委会(社区)按照村规民约收取农房风貌管控保证金。推进存量住房分区分期进行建筑立面改造。按照经济适用,安全耐久的原则,鼓励农户采用新建房屋技术服务,推广使用农村装配式建筑。培养农村“本土建筑工匠”,服务乡村建筑市场。
(五)着力推动脱贫地区融合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加强城乡交通网络一体衔接。以提升农村地区与城镇化地区快速联通为重点,加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提升一批乡道为县道、村道为乡道,着重补齐当前农村公路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城镇地区道路网络的衔接联通短板,加快消除断头路,逐步融入城镇交通整体路网体系。围绕促进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战略发展的需要,推进农村公路改造,深入实施通村公路提质工程,打造全域“四好农村路”。按照“建管一体”要求,构建公益性交通日常养护、预防性养护和专业化养护三向并行机制,强化道路管养,着力改善路域环境,切实管理维护好农村公路。
以提升农村地区,特别是脱贫村与城镇化地区快速联通为重点,加强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提升一批乡道为县道、村道为乡道,着重补齐当前农村公路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城镇地区道路网络的衔接联通短板,加快消除断头路,逐步融入城镇交通整体路网体系。开工建设鹤峰两河口至五马国平、公平至青莲至平安乡、干溪沟至石岗隧道等公路工程建设,改造X016岩草路草堂大桥至竹柿坪路面、X016岩草路老龙洞至岩湾、沿江南路(老关嘴至黄石嘴)等公路工程,县道结构调整全长1750公里,乡道结构调整全长2100公里。“十四五”期间,新建或改建县乡道3945公里,其中新建75公里(包含干溪沟至石岗隧道约7公里),改建3870公里。
专栏 城乡交通物流一体化工程 |
农村交通物流建设工程。按照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的要求,重点建设一批连接路、旅游路、便民路,科学合理推进城乡公路建设。到2025年,完成700个未通畅村民小组通畅工程600公里,实现村民小组通畅率98%以上。 |
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高品质生活充分展现”的目标,持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形成水源统筹、水量保障、水质安全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新格局。按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战略部署,聚焦民生改善,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巩固农村饮水安全成果。“十四五”期间,奉节县改造、扩建城市水厂4座,城市水厂供水管网延伸工程3处。条件较好的公平、康乐、新民、竹园、甲高、吐祥等区域通过改建规模化水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规模化供水。人口居住较为分散的农村区域,加强分散小型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实施“一改三提”工程,通过改善农村供水设施条件,提升人均可供水水量、提升水质达标率、提升工程运行管护水平,让人民群众喝上放心水;全县实施城市水厂改造、扩建和管网延伸工程7处,乡镇集中供水工程改建12处,乡村振兴规模化供水共工程2处,村级供水“一改三提”工程100处。
专栏 城乡水利基础设施一体化工程 |
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工程。优化水资源配置,实施农村居民饮水网络建设。加强农村人畜饮水集中供水工程,农村人畜饮水分散供水工程。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扎实推进农业节水行动,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因地制宜推进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项目,构建符合实际的农业灌溉供水网络体系。到2025年,重点在鹤峰乡等乡镇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1万亩。 |
不断完善城乡污水处理设施。注重整县推进,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科学有序开展城乡生态环保一体化工作。牢固树立城乡一体的环保理念,结合区域、流域环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探索建立跨界水污染和区域大气复合污染联防联治机制。夯实城乡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搭建一体化环境监管平台,实现城乡区域环境同治。同时,分阶段、分步骤,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对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环境问题,集中力量,率先突破。逐步实现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城乡规划一体化,建设实施一体化,运行管护一体化,长效机制一体化。
专栏 城乡生态环保一体化工程 |
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强化湖库生态环境保护。以供水人口多、环境敏感的水源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建设的水源为重点,完成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区(或保护范围)划定,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综合运用自然封育、植被恢复、工程措施等方式,加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区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重要水源保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施岩溶石漠化治理工程任务。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程。推行“户集、村收、乡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系统,排查整治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覆盖率达90%以上。 厕所革命。大力开展农村户厕改造,到2025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基本实现全县乡镇和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危房改造工程。动态消除C、D级危房改造,完成农村危旧房“三改”整治提升。 |
构建农村现代乡村能源体系。优化电网结构,加强低电压治理,对供电能力不足的农村电网实施升级改造工程。到2025年,确保脱贫地区农村电网升级全覆盖。
强化乡村信息化基础支撑。加快构建城乡布局合理、均衡发展、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信息通信网络,实施“信息乡村”建设工程。加快构建城乡布局合理、均衡发展、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信息通信网络。深入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全面推进“移动互联网村”和“互联网小镇”建设。
(七)扎实推动脱贫地区融合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
完善城乡教育均衡化体系。提升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水平,处理好提升教学质量和就近入学的关系。加强学前教育普惠性,合理布局城乡幼儿园,保障困难家庭儿童及病残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权利。推进奉节县特殊教育学校扩容工程建设,增设特殊教育学前教育部、职业高中教学部,扩大残疾人受教育面。推动义务教育达到县域优质均衡发展标准之上,合理布局城乡中小学校,改善教学质量及基础设施条件。保障随迁子女平等入学权利,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帮助。改善学校食堂及寄宿条件,优化生活、学习环境质量。建立学校联盟,深入推进集团化办学模式,逐步消除大班额。整合高中阶段学校优质资源,改善县城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打造优质学校品牌,逐步实现全县高中阶段学生进城就读。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完善乡村三级卫生医疗体系。持续推进三级医院创建工作,将重点镇中心卫生院打造成为甲级乡镇卫生院,推动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提档升级。完善远程医疗系统,推广网上问诊、移动医疗、家庭医生等模式,不断提升居民就医买药便利性。加速形成覆盖广泛、功能齐全的“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网络,不断促进城乡医疗服务均衡发展。
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推进全民参保,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建设。充分利用数字及网络技术,提高社保系统信息化水平,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保基础数据库,做到应保尽保。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经办服务水平,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行“专业社工服务+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留守老人和残疾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健康、心理疏导等服务,有效提高留守老人和残疾人生活质量。推进残疾人远程鉴定平台建设。打造零聋县。
建立多元丰富的公共文体服务。提升文化建设战略地位,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优化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布局,加大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补齐乡村地区设施总量不足、建设标准不高等短板。改善农村文化设施使用效果,涵盖科普教育、法律宣传、技能普及、文化娱乐等各项功能,高质量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强化体育公共服务职能,构建县、乡、村三级全民健身基础设施体系,在量上保障能力全覆盖,在质上保障标准全达到。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提高健身活动质量。实现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促进脱贫村体育健身设施提档升级,城乡群众体育健身条件的差距不断缩小。
(一)扎实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着力建强乡党委。选优配强领导班子。按照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精准科学选配优秀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梯次配备和搭配合理、优势互补的专业结构,增强班子整体功能。充实工作力量,强化责任落实,推动乡村两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促使乡党委把工作重心放在抓村上。
着力建强村党组织。大力推进“五个基本”建设,突出强化政治功能,持续加强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大力提升农村带头人队伍,大力建设“四个合格”党员队伍。鼓励党员带头发展成为致富能手,推动农村党员在乡村振兴中争当先锋争做示范,做出忠诚干净担当“好样子”。
着力实施“六治”行动。坚持强化“政治”引领,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坚持和加强村党组织对乡村治理工作的领导,巩固提升基层基础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坚持强化“综治”能力,全面创建“平安乡村”,探索完善综治平台,建立健全“一站机制”,全力抓实群防群治。坚持强化“法治”保障,深化依法治理,建立健全村级议事规则、“小微权力清单”,推动村(居)“两委”依法决策、依法办事。健全基层法治队伍,加强治安综合治理。坚持强化“德治”教化,推广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银行,加强志愿者注册和服务引领,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扎实开展典型示范。坚持强化“自治”强基,建立健全村级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坚持强化“智治”支撑,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完善并用好用活“一点到户”大数据平台,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建立数据预警监测机制,推广新媒体技术应用。
着力建强村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群团组织。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全面规范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应当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切实加强对集体经济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加强党建带群建。深化群团组织改革,配齐配强群团组织领导班子和工作力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坚持村党组织对社会组织的领导。
(二)扎实推动农村人才队伍发展壮大
完善乡村人才振兴机制。优化农村就业创业环境,鼓励社会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鼓励城镇市民、科技工作者、高校毕业生等返乡就业创业。健全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加强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农技推广骨干培养计划”,培养生产型、经营型带头人,多举措吸引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建立农业对外合作人才储备库。
强化多层次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面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种养加能手和返乡入乡重点群体,重点强化小水果、脐橙、蔬菜等经果作物种植技能培训,开展种养、加工、销售、品牌、管理等全产业链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队伍。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农村科技人才。
引导鼓励本土人才返乡创业。加强搭建返乡人员创业就业平台。到2025年,初步形成“1+7+N”(即做强“1核心”:生态产业园;新建“7重点”:兴隆、吐祥、竹园、公平、甲高、安坪、鹤峰返乡入乡创业园;拓展“N多极”:其他乡镇、街道采取多元化发展方式,至少建成1个创业平台)返乡入乡创业园发展布局;每年新创建就业帮扶车间10家以上,到2025年就业帮扶车间(鲁渝乡村振兴就业帮扶基地)总量达到80家以上;打造1-2个劳务输出品牌。带动就近就地创业就业。
加快建立返乡人员政策制度。研究制定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政策措施,落实对返乡创业人员的税费减免、担保贷款、场地安排、就业扶持等政策,引导各类经营管理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创新,依托农业种养业基地、就业帮扶车间、微型创业园区,带动广大农民就地就近就业。
(三)扎实推动诚信道德乡风文明水平有效提升
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实施“坚持十抵制十提倡”移风易俗活动,进一步修订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人协会等“一约四会”,落实村级“三会”制度(村民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制度、“两委”联席会议制度);大力整治“无事酒”和婚丧陋习,禁建“大墓”“豪华墓”,加快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开展扫黑除恶行动,净化农村文化生态。
深化家风建设。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不断提升乡村道德水准。实施德法相伴行动,开展“好婆媳”“最美家庭”“最和谐院坝”等评选活动,开展“家风家训”征集评选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晒家训、传播治家格言、讲好家风故事,传承优秀家风。加强农村社会诚信建设,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形成崇尚诚信、践行诚信的乡风民风。弘扬中华孝道,强化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优良传统,营造幸福靠奋斗、劳动最光荣的社会风尚。
专栏 文明乡风、移风易俗工程 |
新农村新风尚引领工程。开展“文明生活进乡村”活动,推动文明风尚进农家。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清洁户评选,开展“孝善立德”主题活动,组织举办生活技能大赛、文明礼仪竞赛和文化体育活动。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人协会等“一约四会”,建立健全村社风俗监督员制度,开展大操大办专项整治,开展“黄赌毒”、封建迷信和非法宗教等治理。 诚信道德示范建设工程。建立统一的诚信数据库,完善诚信信息的披露,做到有数可找、有据可查。加快推进对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建设,完善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机制,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 文明村镇创建工程。深化“美丽乡村 善美巴渝”主题活动,深入推进“纯美农民、洁美农家、和美农村、富美农业”四大行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志愿服务,围绕“五个振兴”精准实施系列志愿服务项目,逐步推进枢纽型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发展乡村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全面提升乡村志愿服务的承接力。 |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万家。深度阐释“忠义情节”奉节文化精髓,开展“善行孝举”回归行动,推进“奉公守节、自强不息”人文精神深入人心。推动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街道)实践所、村(社区)实践站三级工作体系。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创新方式方法,构建大宣传格局,建设一支群众身边的志愿者队伍,强化宣传引导作用。
推广发扬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作品、产品。精心组织文化进万家活动,用好奉节县红色文艺轻骑兵志愿服务等平台,开展送演出进基层活动。推进乡村文学艺术创作,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积极培育乡村文化传承人,全面补齐乡村文化人才短板,支持社会文艺团体、乡土文艺团体发展,为丰富基层民众文化生活、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奠定基础。
挖掘传承本土文化。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诗城文化,鼓励中小学生及具有吟诗作赋爱好的群众,积极参与各类诗词活动。挖掘土家特色文化,打造土家元素的演艺、表演节目。挖掘脐橙产区、移民地区特色文化。开展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加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划定乡村建设的历史文化保护线。
充分运用脱贫攻坚“四个总结评估”成果,实施分级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生态保护和农业空间布局,统筹乡村振兴整体目标和阶段性任务,立足全县低、中、高山区域资源条件及各乡镇发展基础,坚持沿江发展带动、沿线集聚联动、沿边辐射能动、沿集镇吸引流动,健全完善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点帮扶。按照“抓两头、促中间”思路,以乡镇为主体,以村为单元,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农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将全县涉农31个乡镇(夔门街道)划分为示范引领、成效凸显、成效稳固、基础薄弱四类,分类梯次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示范引领类。指区位优势明显、县域经济发展质量较高、农业农村基础较好的地区,着力发挥特色优势、探索有效经验,为全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树样板、作示范。重点支持平安乡、草堂镇整体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聚力打造全市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样本”。
——整体推进类。指经济发展平稳、农业农村基础较好、产业发展水平较好、群众具备一定自我发展能力的地区,持续挖掘自身潜力、用好现有政策,有序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重大任务,分阶段如期实现乡村振兴各项目标。重点支持安坪镇、白帝镇、永乐镇、朱衣镇等低山片区乡镇,做大做强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主导产业,全面带动区域性产业振兴,加快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化,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发展动能。
——成效稳固类。指脱贫人口家庭收入稳定,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村容村貌基本条件具备,主导产业发展处于成长期的地区,重点支持公平、兴隆、康乐、甲高、竹园、吐祥、新民等中高山片区乡镇,继续做好防返贫监测和帮扶,加快推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补齐补全现代农业产加营链条,全面推动山地特色效益产业提质扩能,持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断夯实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基础。
——重点帮扶类。指巩固脱贫成果任务较重,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基础比较薄弱的地区,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固基础,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稳定脱贫不返贫、乡村振兴不掉队。重点支持市级重点帮扶乡镇鹤峰乡,加快打造具有库区特色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样板”。大力支持红土、康坪、岩湾、冯坪、青莲5个县级重点帮扶乡镇,以及白帝镇石庙村、岩湾乡五星村、康乐镇铁佛村、青莲镇金凤村、公平镇九岭村、红土乡白鹤村、康坪乡大架村、冯坪乡南津村、兴隆镇回龙村10个县级重点帮扶村,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功能完善,加快补齐现代农业特色产业空白,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
按照市-县-乡-村四级重点帮扶机制,对于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鹤峰、产业帮扶提升乡镇平安、示范乡镇草堂等3个乡镇,县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红土、康坪、岩湾、冯坪、青莲等5个乡镇,以及白帝镇石庙村、岩湾乡五星村、康乐镇铁佛村、青莲镇金凤村、公平镇九岭村、红土乡白鹤村、康坪乡大架村、冯坪乡南津村、长安土家族乡西槽村、兴隆镇回龙村等10个县级重点帮扶村,分级分类推进阶段性目标任务及重点措施,扎实推动提升乡村振兴重点帮扶质效。全县其余各乡镇(街道)应根据实际,合理确定重点帮扶对象,集中优势资源整体帮扶,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实施。
(一)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1个)——鹤峰乡
目标任务。以脐橙、小水果为基础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体系基本形成,以“花果名镇”为品牌的农旅融合形成较大规模,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农民收入赶上渝东北城镇群平均水平,乡村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全乡实现撤乡升镇,城乡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到2025年,将鹤峰乡建设成为三峡库区“花果之乡”特色小镇,建成全市美丽宜居乡村样板、市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市级乡村旅游及现代农业发展重点特色镇,努力建设成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镇。
重点措施。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市级重点乡村振兴帮扶乡镇任务全面完成,创建“全市一流、全国典型”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示范乡镇“样本”。全面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天坑地缝门户辐射带动下的乡村旅游大格局初步形成,农旅融合成效显著,促进群众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全面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呈现生态宜居乡村,乡村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升级。全面弘扬道德文明乡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全面提高基层治理能力,基层治理能力显著增强,农村综治格局全面奠定。
(二)市级乡村振兴产业提升乡镇(1个)——平安乡
目标任务。高质高效推动市级深度贫困攻坚转向全面产业提升,全面延伸以青脆李、中药材、高山蔬菜、豆腐柴、生猪、肉牛、山羊、禽类为基础的现代农业产业链,全面补全补齐加工、营销短板,持续着力打造“两品一标”,“平安好礼”“豆腐柴”等农产品品牌效益持续提升,加快推动现代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科技化,以“川东游击队小镇”为品牌的农旅融合形成较大规模,深度贫困乡镇脱贫攻坚成果基础稳固,农民收入保持在全县农村地区上游水平,城乡融合发展进一步显著进步,乡村人居环境稳固提升,乡风文明程度持续深化,乡村治理水平达到渝东北城镇群平均水平。到2025年,将平安乡建设成为全市“红色旅游”特色小镇,继续保持全市美丽宜居乡村样板,创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努力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特色镇、美丽宜居示范镇。
重点措施。抓好产业提升,继续注重产业后续长期培育,积极发展特色加工业,推动青脆李、中药材、高山蔬菜、豆腐柴“接二连三”。总结推广文昌田园综合体及“三变改革”实践成果,激活撬动农村市场资源。深化“农技随访”,补齐产业发展的技术短板,构建电商营销体系,补齐产业营销短板。抓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质。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护体系,继续提高教育、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巫奉利高速平安互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持续发扬攻克深度贫困最硬堡垒的顽强作风,深化乡村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保持目标不变、靶向不散、力度不减,着力提升全乡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三)市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1个)——草堂镇
目标任务。以脐橙、白茶、脆李、蔬菜为主导的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全面健全,万亩精品脐橙规模示范效应不断放大,农民收入超过渝东北城镇群平均水平,农村道路交通、人居环境面貌显著变化,生态工业园区配套服务功能基本完善,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高。到2025年,将草堂镇建设成为生态工业园区配套服务特色乡镇,建成脐橙国家现代农业园区核心示范区、重庆市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市级农旅融合及文化旅游重点特色镇、市级美丽乡村示范镇,努力争创“全市一流、全国典型”的现代农业示范乡镇、生态工业服务产业特色乡镇。
重点措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市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任务全面完成,加快提升脐橙国家级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全面做强做精脐橙产业,大力发展白茶、脆李、蔬菜优势产业,建设一条高端优质“白茶”种加销全产业链,现代农业“接二连三”业态全面形成。建设1平方公里生态工业服务型小城镇,打造脐橙农商旅融合一条街、高端眼镜工旅融合一条街,形成区域性茶叶市场和三峡茶城。加快构建“一贯二环三射”乡村旅游环线,推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升级,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全面呈现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
(四)县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5个)——红土乡、康坪乡、岩湾乡、冯坪乡、青莲镇
目标任务。在“过渡期”中,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首要任务,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重点帮扶地区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持续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支持重点帮扶乡镇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支持重点帮扶乡镇全面实施乡村建设,开展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和垃圾、污水治理,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基层治理组织。深入推进重点帮扶乡镇农村改革,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到2025年,县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工作取得显著成果,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达标,支撑性骨干产业效益明显提升,防止返贫、致贫任务圆满完成,脱贫人口收入增长水平超过全县农村人口可支配收入增长平均水平,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实现跨越式增长,群众生活质量实现全面提升。
重点措施。加强防返贫监测帮扶。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情况,加大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农村低收入人口生产生活状况,定期核查、动态监测、及时帮扶。加强“过渡期”政策保障。继续落实好民生保障类政策,重点给予产业就业、贷款贴息等发展类政策倾斜支持。加强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巩固提升产业扶贫成果,对标产业振兴目标路径,加快特色种养业提质增效,加快补齐乡村主导产业空白,建立完善产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继续深化“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多元化帮扶力度。积极争取县级重点帮扶资源,充分发挥驻乡驻村工作队、网格管理员、帮扶责任人作用,加大东西部协作帮扶、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对口支援帮扶资金项目投入力度,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健全完善社会多元化帮扶投入机制,巩固提升重点帮扶乡镇脱贫成效。
(五)县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10个)——白帝镇石庙村、岩湾乡五星村、康乐镇铁佛村、青莲镇金凤村、公平镇九岭村、红土乡白鹤村、康坪乡大架村、冯坪乡南津村、长安土家族乡西槽村、兴隆镇回龙村。
目标任务。在“过渡期”中,保持重点村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巩固提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着力改变村容村貌,建立健全村级“六治”融合组织,党的执政基础和基层治理能力全面夯实。到2025年,县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基本呈现,培育形成至少1个现代农业主导产业,新增返贫、致贫人口全面消除,脱贫人口收入增长水平高于全县农村人口可支配收入增长平均水平,农村低收入群体实现稳定增收。
重点措施。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和农村安全饮水成果,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及突发生活困难重点户等“三类户”生产生活定期核查、动态监测、问题排查。因地制宜发展壮大“一村一品”,加快发展村级特色种养业,健全完善脱贫群众利益联结机制,推动深化“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驻乡驻村工作队、网格管理员、帮扶责任人作用,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促进更多农村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
(六)乡镇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N个——根据实际情况,由各乡镇(街道)统筹推进帮扶工作,全面对接各类政策资源,进一步激活市场要素,消除问题短板,强化基础弱项,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守牢防止返贫防线,促进脱贫人口“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全面巩固,农村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增收。
(七)实施跟踪监测评估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跟踪监测机制。实施农村低收入人口家庭收入水平监测评价,定期对风险消除对象收支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进行跟踪分析,动态查找漏洞、隐患,及时组织核实处理,防止出现风险反弹。
建立健全财政投入运行监测预警机制。将乡村两级“三资”管理、收支平衡、“三公经费”支出、县级专项资金作为监测重点,确保衔接资金财政投入运行成效。
建立健全特色产业培育监测机制。加强对脱贫攻坚期产业扶贫后续发展,提高主导产业培育的成活率、实效性和精准度。
建立健全集体经济效益监测机制。定期组织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开展评估监测,加大集体经济项目、资产监督管理,引导、支持发展综合效益稳定、生命周期长的项目、产业,盘活利用闲置集体资源、资产。
专栏 “十四五”全县乡村振兴 重点帮扶乡镇、重点帮扶村主要指标 | |||
序号 |
指标 |
2025年 |
属性 |
1 |
返贫人口 |
动态清零 |
约束性 |
2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
高于全县平均增速 |
约束性 |
3 |
农业农村经济总量年均增速(%) |
高于全县平均增速 |
预期性 |
4 |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达到全县平均水平 |
预期性 |
5 |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 |
达到全县平均水平 |
预期性 |
6 |
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万元) |
村村均有稳定的村集体经济收入;重点帮扶村:不低于10万元。 |
预期性 |
优先推进“两带三镇九村”示范带动作用。加快优先推进长江南岸诗橙产业带、白帝城瞿塘峡农旅融合产业带为重点建设示范带,鹤峰乡、草堂镇、平安乡三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莲花社区、三沱村、青杠村、砚瓦村、长凼村、三峡村、大坝村、坪上村、欧营村等九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的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辐射带动全县脱贫地区,整合自然、历史、民俗、文化等资源,着眼长远,统筹考虑基础设施、村庄绿化、人居环境整治等要素,以高水平规划引领高水平建设,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脱贫地区旅游项目的运维管理。以主导产业为基础,以农村为阵地,以农民为主体,发挥农村经济支柱作用,辐射带动对应乡镇脱贫地区重点建设特色产业,以休闲农业园区建设、乡村风貌改造为基础,大力建设休闲农业采摘园,建成集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农事体验、餐饮、娱乐、休闲、住宿为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带动脱贫村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示范点。
梯次推进20个特色产业小镇乡村建设。坚持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构建“一核一圈两片”县域空间结构,以“一镇一特色、一村一主导、一企一品牌”为路线,形成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格局。梯次推进鹤峰花果之乡、龙桥高山蔬菜小镇、草堂白茶小镇、20个特色产业小镇乡村建设。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引领,辐射带动脱贫地区与特色小镇的深入衔接,到2025年,实现20个特色产业小镇全面引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专栏 “两带三镇九村”试点示范 |
两个示范带。白帝城瞿塘峡农旅融合产业带、长江南岸诗橙产业带。 三个示范镇。鹤峰乡、平安乡、草堂镇。 九个示范村。莲花社区、三沱村、青杠村、砚瓦村、长凼村、三峡村、大坝村、坪上村、欧营村。 |
本次规划项目分为:重点乡镇示范项目和村级巩固保障项目两大类型,共有项目2229个,估算投资45.77亿元。其中:
重点乡镇示范项目187个18.44亿元(共计11个乡镇,包括:鹤峰、平安、草堂3个市级示范乡镇,安坪、永乐、白帝3个“两带”上的乡镇,红土、康坪、岩湾、冯坪、青莲5个县级重点帮扶乡镇);
村级巩固保障项目2042个27.33亿元(共计376个村,包括:莲花社区、三沱村、青杠村、砚瓦村、长凼村、三峡村、大坝村、坪上村、欧营村9个先行示范村;石庙村、五星村、铁佛村、金凤村、九岭村、白鹤村、大架村、南津村、西槽村、回龙村10个重点帮扶村;135个脱贫村;以及全县所有的行政村)。
重点乡镇示范项目和村级巩固保障项目,按行业分为产业发展、就业项目、乡村建设行动、易地搬迁后扶、巩固三保障成果、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类别,其项目投资结构如下列简表。
1.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2022—2025年)——重点乡镇示范项目投资结构表
序号 |
项目类型 |
项目数量(个) |
项目总投资 |
资金来源(万元) |
备注 | ||
政府投资 |
社会投资 |
群众投劳折资 | |||||
合计 |
187 |
184436 |
180496 |
3920 |
|
| |
1 |
产业发展 |
82 |
94155 |
90265 |
3870 |
|
|
2 |
就业项目 |
5 |
430 |
380 |
50 |
|
|
3 |
乡村建设行动 |
96 |
89521 |
89521 |
|
|
|
4 |
易地搬迁后扶 |
|
|
|
|
|
|
5 |
巩固三保障成果 |
1 |
200 |
200 |
|
|
|
6 |
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 |
3 |
130 |
130 |
|
|
|
7 |
其他 |
|
|
|
|
|
|
2.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2022—2025年)——村级巩固保障项目投资结构表
序号 |
项目类型 |
项目数量(个) |
项目总投资 |
资金来源(万元) |
备注 | ||
政府投资 |
社会投资 |
群众投劳折资 | |||||
合计 |
2042 |
273301.0 |
169767.7 |
100529.5 |
3003.8 |
| |
1 |
产业发展 |
593 |
100927.1 |
47509.5 |
51778.6 |
1639.0 |
|
2 |
就业项目 |
20 |
2829.8 |
2819.8 |
10.0 |
|
|
3 |
乡村建设行动 |
1395 |
167193.1 |
117167.4 |
48740.9 |
1284.8 |
|
4 |
易地搬迁后扶 |
2 |
200.0 |
200.0 |
|
|
|
5 |
巩固三保障成果 |
6 |
263.0 |
183.0 |
|
80.0 |
|
6 |
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 |
25 |
1808.0 |
1808.0 |
|
|
|
7 |
其他 |
1 |
80.0 |
80.0 |
|
|
|
1.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2022—2025年)——重点乡镇示范项目汇总表
序号 |
乡镇 |
项目数量 (个) |
项目总投资 |
资金来源(万元) |
备注 | ||
政府投资 |
社会投资 |
群众投劳折资 | |||||
合计 |
187 |
184436 |
173815 |
3920 |
|
| |
1 |
平安乡 |
42 |
35808 |
25237 |
3870 |
|
|
2 |
鹤峰乡 |
30 |
35778 |
35778 |
|
|
|
3 |
草堂镇 |
29 |
32610 |
32610 |
|
|
|
4 |
白帝镇 |
20 |
18796 |
18796 |
|
|
|
5 |
永乐镇 |
14 |
17172 |
17172 |
|
|
|
6 |
安坪镇 |
13 |
18032 |
18032 |
|
|
|
7 |
康坪乡 |
12 |
5000 |
5000 |
|
|
|
8 |
红土乡 |
8 |
5050 |
5050 |
|
|
|
9 |
岩湾乡 |
9 |
6010 |
5960 |
50 |
|
|
10 |
冯坪乡 |
6 |
5600 |
5600 |
|
|
|
11 |
青莲镇 |
4 |
4580 |
4580 |
|
|
|
序号 |
乡镇 |
项目数量(个) |
项目 |
资金来源(万元) |
备注 | ||
政府投资 |
社会 |
群众投劳折资 | |||||
合计 |
2042 |
273301.0 |
169767.7 |
100529.5 |
3003.8 |
| |
1 |
安坪镇 |
65 |
32266.0 |
19809.6 |
12456.5 |
|
|
2 |
白帝镇 |
65 |
8515.0 |
5680.5 |
2834.5 |
|
|
3 |
草堂镇 |
43 |
7007.0 |
4865.0 |
2142.0 |
|
|
4 |
大树镇 |
67 |
10673.0 |
7398.1 |
2965.0 |
310.0 |
|
5 |
汾河镇 |
92 |
10093.0 |
6934.1 |
3024.0 |
135.0 |
|
6 |
冯坪乡 |
68 |
28539.0 |
18200.8 |
10124.2 |
214.0 |
|
7 |
公平镇 |
173 |
19347.7 |
13026.9 |
5957.8 |
363.0 |
|
8 |
鹤峰乡 |
64 |
5985.0 |
3897.9 |
2067.1 |
20.0 |
|
9 |
红土乡 |
97 |
16771.8 |
10758.0 |
5782.8 |
231.0 |
|
10 |
甲高镇 |
84 |
5079.8 |
3321.5 |
1657.3 |
101.0 |
|
11 |
康乐镇 |
86 |
6610.0 |
3902.9 |
2017.1 |
690.0 |
|
12 |
康坪乡 |
17 |
3200.0 |
2045.0 |
1155.0 |
|
|
13 |
夔门街道 |
33 |
2000.0 |
1360.1 |
629.9 |
10.0 |
|
14 |
夔州街道 |
24 |
1000.0 |
694.8 |
305.2 |
|
|
15 |
龙桥乡 |
16 |
2512.4 |
1364.7 |
1043.7 |
104.0 |
|
16 |
平安乡 |
57 |
6012.9 |
3753.2 |
2184.7 |
75.0 |
|
17 |
青莲镇 |
106 |
14790.5 |
9856.0 |
4934.5 |
|
|
18 |
青龙镇 |
64 |
9643.8 |
6024.8 |
3458.9 |
160.0 |
|
19 |
石岗乡 |
43 |
3990.0 |
2735.1 |
1255.0 |
|
|
20 |
太和乡 |
33 |
2200.0 |
1497.5 |
702.5 |
|
|
21 |
吐祥镇 |
128 |
6950.0 |
4490.5 |
2084.5 |
375.0 |
|
22 |
五马镇 |
77 |
6350.0 |
3970.2 |
2379.8 |
|
|
23 |
新民镇 |
61 |
3605.0 |
2353.0 |
1252.0 |
|
|
24 |
兴隆镇 |
140 |
11899.2 |
5409.2 |
6451.2 |
38.8 |
|
25 |
岩湾乡 |
18 |
5360.0 |
3028.1 |
2331.9 |
|
|
26 |
羊市镇 |
52 |
2994.0 |
2404.3 |
432.7 |
157.0 |
|
27 |
永乐镇 |
51 |
16225.0 |
6782.5 |
9422.5 |
20.0 |
|
28 |
云雾乡 |
23 |
3391.0 |
2139.6 |
1251.4 |
|
|
29 |
长安乡 |
36 |
6360.0 |
4103.0 |
2257.0 |
|
|
30 |
朱衣镇 |
63 |
6860.0 |
3617.4 |
3242.6 |
|
|
31 |
竹园镇 |
96 |
7070.0 |
4343.7 |
2726.4 |
|
|
本次规划共有项目2229个,估算投资45.77亿元。其资金来源为:
(一)整合各项资金25亿元。其中:
——中央和重庆市级财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专项资金每年投入3亿元,定点扶贫每年1亿元。2021—2023年,3年合计12亿元。
——山东省滨州市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辽宁省对口支援帮扶资金每年投入5000万元,沙坪坝区“一区两群”协同发展帮扶资金每年投入3000万元。5年合计6.5亿元。
——长江三峡集团定点帮扶投入5年1亿元,市级集团帮扶单位资金投入5年5000万元,整合退耕还林、高标准农田整治、大中型水库后扶、三峡后续等其他渠道资金5年投入5亿元。5年合计6.5亿元。
(二)引导市场主体投入20亿元。其中:
以加大招商引资效应,促进本土市场主体投入,鼓励返乡创业创新,激活城乡居民创办微小企业等方式,引导和促进市场主体参与本规划的建设实施。
——促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投入。脐橙、中药材、木本油料、生态养殖、蚕桑、蔬菜、白茶、食用菌、小水果等。
——促进“接二连三”产业链投入。围绕农产品加工体系,积极引进企业建设“就业帮扶车间”,乡镇级创业园区。围绕三级农产品商贸物流体系,加快构建农村电商体系,乡镇集散点、乡村农贸市场。
——促进全域旅游发展投入。围绕17片农旅融合片区,重点打造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整治,美丽庭院建设等,引导市场主体投入。
——促进社会化服务体系投入。引导社会主体对农村生产、生活、技术等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指挥体系。坚持“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切实加强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全面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和组织体制。健全市管领导联系指导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示范村、重点帮扶村工作机制。强化县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作用,建立统一高效的议事协调机制,构建县负总责、乡镇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县级行业部门按照分工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和推进乡村振兴的责任。
加强统揽协调。县委农村工作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发挥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负责全县“三农”工作的总体规划、整体推进、督促落实,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县委农办)发挥决策参谋、组织协调作用,负责政策指导、推动工作、督促检查,县农业农村委、县乡村振兴局按职能负责具体任务;乡镇(街道)党委和政府承担辖区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直接责任,强化村(社区)“两委”、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具体落实责任,共同做好发动群众、村庄规划、资金使用、项目监管、政策落地等工作。
强化基层基础。乡镇(街道)党委书记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三农”工作上,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当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任期内遍访脱贫村、脱贫户(防返贫监测户),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包村结户,引导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常态化全覆盖对农户开展大走访、大遍访,密切党群干群血肉联系。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职能,支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围绕全县“十四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任务开展调研。
保障投入力度不减。过渡期内在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的前提下,结合县级财力状况,优先保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需要,合理安排县级财政投入规模,确保达到国家及市级投入政策要求。继续实行过渡期前3年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试点政策,探索建立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逐步调整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项目实行统筹整合资金投入。聚焦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优化支出结构,调整支持重点,适当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倾斜,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
完善资金管理办法。修订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实施方案》《涉农资金管理办法》,聚焦用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衔接资金继续加大对乡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事业倾斜支持,加强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常态化帮扶专项资金支持。用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政策,统筹地方可支配财力,支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融资资金偿还。加强以工代赈中央预算内投资管理,确保资金落实到项目,督导项目实施单位及时足额发放劳务报酬。对支持脱贫村产业发展效果明显的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在调整优化基础上继续实施。贯彻落实好延续脱贫攻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整合协作帮扶政策。持续强化资源集聚、资金整合、政策集成,不断推动拓宽山东滨州和奉节两地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生态旅游等方面交流合作,打造鲁渝东西部协作“升级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共建互利合作发展新格局。持续围绕新任务新要求,延续、优化中央单位长江三峡集团定点帮扶、辽宁省对口支援帮扶和“一区两群”沙坪坝协调帮扶机制,加大项目支持和帮扶资金争取力度,研究推动社会公共服务、市场主体培育、政策金融扶持、产业效益提升、消费市场开拓的协作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政策不退、帮扶力度不衰、帮扶资金不减,助推奉节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民生事业长效发展。充分发挥重庆市级帮扶集团力量、资源优势,用好用足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政策,全面筑牢鹤峰乡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锚定“中国三峡花果之乡、三峡原乡•花果鹤峰、城郊型农旅融合休闲体验度假区”总体定位,接续全面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打造具有三峡库区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样本”。
完善助农惠农机制。继续用好用足脱贫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小额信贷金融政策,保持在过渡期间再贷款帮扶政策稳定。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政策支持范围,适度提高贷款额度。创新机制模式,落实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整合信贷、保险、期货等金融资源,构建脱贫村优势特色产业金融服务产品体系。鼓励保险机构因地制宜创新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率,引导和鼓励保险机构开发适合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需求的地方特色保险品种。继续支持脱贫村企业用好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政策,引进和培育脱贫村企业上市升规。用好政策性金融资源,支持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业务范围内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服务。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信贷支持。
健全落实驻村工作队选派机制。坚持县级统筹、精准选派、因村派人、合理搭配,对市级、县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选派驻乡工作队,脱贫村继续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帮扶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市派第一书记主要安排到脱贫村、示范村。
健全落实驻村人选备案管理机制。加强管理考核和激励保障,确保选优配强,扎实履职。推动派出单位与工作队驻点村进行责任捆绑,运用派出单位资源力量支持乡村发展。干部驻村不少于2年为一个周期。根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需要,驻村期间与原单位工作完全脱钩,党组织关系转接到所驻村,全身心专职驻村帮扶。
健全落实驻村工作目标任务机制。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要提出年度承诺事项和阶段性目标,定期公布驻村工作情况,接受党员群众监督。参加所在村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基层组织建设等相关的所有会议、活动等;要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驻村帮扶工作,增强帮扶实效;要开展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和帮扶,帮助做好稳岗就业和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帮助选优训强村干部队伍,发展年轻党员,培养村级后备力量。严格落实下村签到、工作纪实、在岗抽查等制度,确保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全脱产、全脱钩、全身心、全天候吃在村、住在村、干在村;严格考勤和请销假制度,乡镇(街道)党(工)委要落实专人负责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考勤、请销假审批。各派出单位要加强跟踪管理,帮扶单位和帮扶村实行项目、资金、责任“三捆绑”,为选派人员提供大力支持帮助。
健全落实驻村工作激励保障机制。对驻乡驻村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干部,优先提拔或进一步使用,可在所驻乡镇挂任党委委员或行政副职,纳入后备重点培养。对优秀驻乡驻村干部,优先推荐评优评先、参选“两代表一委员”等,优先安排驻乡驻村干部参与县级及以上培训、考察等。公务员、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参与驻乡驻村的,在职级晋升、职称评审、年度考核给予相关激励保障。落实驻乡驻村干部驻乡驻村补助、交通费、伙食、通讯补助,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年安排开展健康体检。按照所驻乡镇标准,分别落实乡镇工作补贴。驻乡驻村期间原单位工资、福利等待遇保持不变。各机关事业单位均不得再安排其他。县属国有企业要严格按照此标准落实驻乡驻村人员补助。驻奉各单位应参照此标准落实。
充分发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支撑作用,延续脱贫攻坚期间各项人才智力支持政策,建立健全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振兴长效机制。在基层乡土人才培育、乡村振兴人才引进以及政治关怀、生活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建强乡村教师队伍,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继续实施重点高校定向招生专项计划,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持续开展定向医学生培养,支持为村卫生室和乡(镇)卫生院培养本、专科定向医学生,加快培养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继续支持脱贫户“两后生”接受职业教育,并按规定给予相应资助。支持发展农业中等职业教育,打造区域性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探索建立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探索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县管乡用、下沉到村”机制。鼓励和引导各方面人才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流动。
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坚持互利共赢,注重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发挥政府+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合作平台,建立共享机制,精准耦合对接企业资源优势和乡村发展需求,引导更多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投资产业、乡村建设行动及社会公益事业,促进“万企兴万村”行动长远发展,积极营造民营企业帮扶助推乡村振兴事业的良好氛围。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帮扶服务需求与社会力量供给对接信息平台,确保脱贫人口发展需求与社会力量有效对接,广泛开展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先进单位和模范人物宣传表彰,做好典型示范引领,激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事业。
注重发挥平台作用。健全完善“消费帮扶馆”“中国社会帮扶网”“消费帮扶专区”平台机制,构建完善消费帮扶产品的供应链、销售链,鼓励引导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购买脱贫村、脱贫户产品和服务,切实强化市场准入、质量把控、物流保障机制,助推脱贫村产业提升,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增收。
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好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聘、创业扶持、待遇保障等措施,建立与人才贡献相适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创业风险防范机制,鼓励开发相关保险产品,按规定将返乡下乡创业人员纳入就业援助、社会保险和救助体系,使返乡下乡创业有后盾、能致富。
加强国家及市级重大战略融入。建立健全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和“一区两群” 等国家和市级重大战略的鼓励机制,加强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协作发展,充分发挥脱贫村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吸引生产要素及人口集聚,发挥好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实现更大作为、发挥更大作用。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研究制定一批支持脱贫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相关政策,探索创新一批衔接政策包以及与之相配套的项目包、资金包,着力激活农村“人”、“地”、“钱”要素。脱贫攻坚项目库中未实施的项目和深化实施项目在乡村振兴中接续实施。
健全完善考核评估。完善乡镇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过渡期内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开展考核重点。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责任体系、工作体系及考核指标体系,对标对表国家、重庆市要求分年度制定细化考核指标,压紧压实行业部门、乡镇“三落实一巩固”责任,确保各年度“后评估”客观反映奉节工作成效,高质量迎接各级考核评估、督察检查。工作与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做好衔接,及时对标对表考核要求,优化考核评价办法,科学设置考核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负担。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评优、问责追责的重要参考。对考核排名落后、履职不力的乡镇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
建立常态化动态跟踪监测机制。针对脱贫监测户实施常态化动态监测,加强对重点帮扶乡镇的定期监测评估,建立健全线上线下监测评估机制,以帮扶措施准,分类建档清为原则,确保不发生返贫致贫。配合加强对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的定期监测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