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 2022年
[ 索引号 ]
115002360086581307/2022-00092
[ 发文字号 ]
奉节府发〔2022〕36号
[ 主题分类 ]
体育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奉节县人民政府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2-06-15
[ 发布日期 ]
2022-06-30
奉节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奉节县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奉节县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奉节县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奉节府发〔202236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有关单位:

《奉节县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第十八届县政府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奉节县人民政府

2022615

(此件公开发布)



奉节县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目 录


第一章体育事业发展基础与背景6

第一节“十三五”发展成就- 6 -

第二节短板和不足- 10 -

第三节背景与挑战- 10 -

第二章奋力建设区域性体育事业高地- 12 -

第一节指导思想- 12 -

第二节基本原则- 13 -

第三节主要目标- 14 -

第三章推进体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 18 -

第一节深化体育领域综合改革- 18 -

第二节构建开放融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 18 -

第三节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19 -

第四节创新体育发展体制机制- 19 -

第五节深化智慧体育改革创新- 20 -

第四章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20 -

第一节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20 -

第二节加快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 22 -

第三节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建设- 22 -

第四节丰富全民健身群众赛事活动- 23 -

第五节加强全民健身普及科学指导- 24 -

第五章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25 -

第一节全面深化体教融合- 25 -

第二节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27.

第三节充分释放社会力量参与活力.28

第六章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28 -

第一节加强竞技体育创先争光工程- 28 -

第二节构建“体、教、社”三位一体融合机制- 29 -

第三节加强体育人才建设工程- 30 -

第七章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31 -

第一节优化体育产业布局。- 31 -

第二节构建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31 -

第三节打造极限运动目的地- 33 -

第四节促进体育消费- 34 -

第五节推动智慧体育的发展- 35 -

第六节推进体育彩票发行- 36 -

第八章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38 -

第一节创新产业融合体系- 38 -

第二节推动体旅产业融合- 38 -

第三节推动体育健康产业发展- 40 -

第九章繁荣发展体育文化- 42 -

第一节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42 -

第二节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 42 -

第三节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43 -

第十章重点工程- 44 -

第十一章保障措施-46-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47-

第二节强化法治保障-47-

第三节强化要素保障48

第四节建强体育人才队伍48

第五节防范化解重大风险49

第六节严格考核评估49

附图:- 50 -


促进奉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性体育高地,发挥体育在增强全民体质、提升生活质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根据重庆市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奉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十四五”时期奉节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体育事业发展基础与背景

第一节 “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县体育事业始终坚持“体育服务民生”的工作理念,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及“健康奉节”建设,圆满完成各项指标任务,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赛事突出,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极限运动成为热点,奉节县2017年获得全国体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为全面推进区域性体育高地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民健身服务实现新发展。以“四提升四覆盖”全民健身工程为抓手,从提升体育场地建设水平、群众身边体育组织水平、群众身边健身活动水平、群众健身指导水平四方面着力,全面完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和“农村30分钟健身圈”建设工作。全县共新建市级社区健身点38个,村级农体工程332个,8000平方米县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新建标准运动场6个、健身步道98公里,高标准体育场和游泳馆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全县体育场地达到2930个,体育场地面积总量130.92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76平方米;全县成立体育总会、老年体协等群体组织和28个单项体育协会,县乡村体育社团组织实现全覆盖,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常年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日活动、举办乒乓球、羽毛球、足球、门球、象棋、钓鱼和篮球七大群众性体育活动,参加的运动员及观众年达10万余人次,广场舞赛事年参与人次达15万以上;建成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站点125个、晨晚练站点3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644余人。积极开展“好体育人”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260余次,参与志愿服务5000余人次。

——赛事体系建设实现新突破。成功举办西部地区“淘宝·脐橙杯”象棋邀请赛,“体彩杯”象棋联赛、男子甲(乙)级篮球联赛、乒乓球联赛、羽毛球联赛,中国移动“极光宽带”杯乒乓球邀请赛,“舞动中国·传递爱心”全国广场舞表演赛、“江源杯”中美篮球俱乐部争霸赛、夔龙术非遗广播体操比赛、重庆市首届冰雪运动季活动暨奉节县首届冰雪运动会,持续举办中国自行车联赛(奉节站)、国际登山挑战赛、国内首个城市小轮车速降赛等体育赛事,精心组织和承办群众性、竞技性等体育赛事活动,积极开展青少年、老年人等各类细分人群的体育活动,推广“云赛事”、“云健身”,成功开展“成渝双城万人瑜伽大会”(奉节站)及“2020年世界健身气功日”线上展示活动,较好地满足了群众参与体育赛事活动的需求,探索和积累了承办国际、国家级体育赛制的经验,形成了特色鲜明、多元主体、覆盖面广的赛事网络体系。

——极限运动项目迈出新步伐。近年来,全县以“好山好水好运动,更高更强更极限”为主题、发展极限运动,构建体育旅游目的地,先后成功举办中国自行车联赛(奉节站)、国际登山挑战赛、国内首个城市小轮车速降赛、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重庆奉节站)暨年度总决赛、国际低空跳伞挑战赛、国际山地自行车挑战赛、国际登山极限挑战赛等国际化、专业性的极限体育赛事,被中央电视台、户外杂志、新华社、人民网等国内外数十家媒体、网站现场直播、宣传报道和热议,奉节山地户外极限运动逐渐迈步,开始成为国内极限运动“热点”地区。

——体育产业开始成为新增长极。出台了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细则,奉节县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建立了体育企业、个体和协会名录库,体育协会达28个,会员3.4万人,青少年俱乐部7个,体育基点校7所,业余体校1所,为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新增体彩销售点27个,体彩销售网点达63个,累计销售8.4亿元,比十二五期增长1倍多;充分利用传统产业转型的场地房屋资源改建体育场地,增加体育供给服务,体育场馆常年开放,每年服务10万余人次,体育消费带动明显;加大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和体育旅游融合,精心编排“夔龙术操”,在中小学校推广传承,开展全国健身气功健康扶贫走基层系列展示活动,推出瞿塘峡、三峡之巅景区“三峡红叶·夔门登山季”、瞿塘峡、三峡原乡景区“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重庆奉节站)暨年度总决赛”,户外体育旅游徒步精品路线,体育与教育、文化、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持续增强。

1-1“十三五”体育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指标

2015

2020年目标

2020年实际完成情况

1

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

92.7

>90

93

2

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

46.2

47

47.3

3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0.8

1.7

1.76

4

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

0.8

2.0

2.2

5

获得县级以上重大赛事金牌数(枚)

57

>60

71

6

在训运动员累计规模(人次)

150

180

190

7

体育产业总规模(亿元)

3

5

6.3

8

体育彩票年销量(亿元)

0.9

1.6

1.62

注:【】为五年累计符号


第二节 短板和不足

1.体育基础设施供给不够充分。现有体育场馆虽然初具规模,但是数量、规模和配套设施还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城市体育公园建设滞后,攀岩、滑索、水上等极限体育项目的场地及设施薄弱,与体育产业发展的需要不匹配;

2.赛事市场化程度不高。极限体育赛事市场化运行不够,赛事经费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社会民间资本不多,市场参与度不高;

3.体育事业发展不平衡。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各领域协同发展、彼此支撑的局面尚未形成,市场主体总量小,新增少,产值低,体育+融合不够;

4.竞技体育基础不牢。体校发展机制尚需增强活力、基层教练员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第三节 背景与挑战

进入新时代,体育事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和全局发展的高度,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党和国家对体育的重视和支持更加有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体育事业发展,关于“体育强国”“健康第一”“全民健身”“中华体育精神”“体教融合”方面的重要论述已经成为推动新时代中国体育事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重庆市提出,“十四五”时期全市体育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取得重要成果,体育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竞技体育项目完成增项和扩项,体育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市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到2025年夯实体育强市建设基础,基本形成体育强市架构。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生态强县和区域性功能中心取得长足进展的目标,建设区域性体育事业高地,加快推进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全民健身基础设施体系,高标准建设体育场馆和城市体育公园,推动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增强全县居民体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这为奉节体育事业跨越发展、全面升级提供了重要的契机。同时,奉节体育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形势、新变局的挑战。社会转型加速,数字化发展不断迭代升级,对提升体育事业在智治、智慧的水平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需求对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质量、供给方式的提升要求更加迫切。新冠疫情冲击防控常态化影响大,对于体育事业发展改革和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对于带有聚集性质的体育竞赛表演、全民健身、体育外事合作交流等板块,在防控疫情的红线要求和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系处理上,需要实践创新和科学应变。以5G、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前所未有地颠覆现有生产生活方式和商业模式,不断催生线上体育培训、直播健身等新模式,培育了体育消费者线上的消费习惯,居民收入增长跑赢GDP,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健康意识加强,市民消费持续升级,家庭消费中文体等消费支出比例提高,消费个性化趋势进一步增强,这些既对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也对体育事业供给质量提出新要求。


第二章 奋力建设区域性体育事业高地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重庆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结合重庆市体育强市建设和奉节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建设区域性体育高地为战略牵引,依托奉节自然禀赋,打造奉节户外极限运动品牌,进一步释放体育事业创新机制改革的动力,助力建设人民幸福美丽家园,推动奉节体育事业形成机制健全、特色鲜明、动力强劲的新发展格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体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部署上,为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政治保障。

坚持为民惠民。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体有所健,从群众最关心的事做起,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助力共同富裕。

坚持融入大局。坚定不移推动体育融入大局发展,全力推动体育工作纳入全县战略全局,纳入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在融入大局中借势借力,在服务大局中彰显价值,积极推动体育融合发展,持续提升体育的影响力、贡献率。

坚持统筹协调。遵循现代体育发展内在规律和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促进体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相并举,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相并重,确保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全民健身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践行“两山”理论,以体育要素为驱动,助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激发体育事业在经济、文化、旅游、卫健方面的溢出价值,推进社会事业、经济产业领域的高质量协同,探索融合发展、绿色发展的奉节体育新的增长极。

第三节 主要目标

一、“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2025年,区域性体育高地基本建成,全民健身、竞技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协同发展,极限运动特色体育进展明显,体育高质量发展走在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前列。

1.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日益完善

基本形成覆盖均衡、便捷高效、制度完善、服务健全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人民群众运动健身意识和身体素养进一步提升,获得感和满意度明显提高,全民健身促进健康体质的新模式加快形成。城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全面建成,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2平方米。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8%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超过94%

2.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建设“体、教、社”三位一体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共赢机制,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处于全市第二集团的目标,巩固和健全奉节传统优势项目,挖掘潜在优势项目,确保已有的强项不变化,并加大扶持力度。备战第七届市运会和更长周期的后备人才梯队体系基础扎实、结构合理,“训科医教服”一体化团队服务高效有力。在第七届市运会上力争团体总分、奖牌数比上届有所提升,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3.青少年体育工作实现新进展

体教融合发展持续深化,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青少年健康素养、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普遍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5%以上。全县创建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30所,到2025年,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10所。在数量增加的同时,加快质量提升,以创牌学校为示范,加强专职体育教师配备,开齐开足学校体育课,实现学生体育项目训练和文化课教学的同步推进。

4.体育产业取得新发展

以现代化的制度建设发挥奉节民营经济优势,优化民营经济办体育的营商环境。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经济增长新动能作用,形成门类齐全、覆盖全县,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明显,符合现代体育发展格局的产业体系。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10.5亿元,增加值约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0.8%,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60%以上,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约0.6万人,占比约60%)。达到2亿体彩销量,专营自主终端拓展至10家,行业渠道终端拓展至6家。体育产业基地、体育服务综合体、体育旅游、体育医疗重点项目等平台载体建设成效明显,体育产业规模发展、集约发展、创新发展。

5.体育文化传承取得新成效

体育文化蓬勃发展,体育精神彰显,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城乡活力、提升奉节文化软实力的独特作用更加彰显,“体育让生活更美好”成为社会共识。体育文化的时代内涵更加丰富,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进一步弘扬,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保护更加有力,体育对外交流更加活跃,体育综合影响力更加广泛。

6.体育治理效能取得新突破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大体育”“大健康”的工作格局加快完善,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融合贯通的制度机制进一步健全。体育法治建设、标准化建设、信息化建设、行业行风建设一体推进,体育治理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在推动体育高质量发展中争当表率。

7.体育场地设施增量提质布局优化

加强顶层设计,促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增量提质。增加健身设施有效供给,补齐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短板,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全民健身促进工作。争取到2025年,有效解决制约健身设施规划建设的瓶颈问题,相关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更加健全高效,健身设施配置更加合理,健身环境明显改善,形成群众普遍参加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二、2035年远景目标

在“十四五”期,建成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区域性体育高地的基础上,通过10年的奋斗努力,全县体育发展实现重大突破,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基本建成体育强县、打造成极限运动目的地。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智能化全面实现,体育活动成为人人参与的生活习惯,市民参与体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大幅提升,体能体质显著改善。竞技体育竞争力持续提升,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齐头并进。国际国内重大极限运动体育赛事集聚,体育产业成为奉节全域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撑,体育文化传播力、凝聚力、感召力明显提升,极限体育成为奉节发展的重要名片。

2—1“十四五”体育发展指标体系


序号

指标

2020年完成

2025

目标

备注

1

市民体质抽样合格率(%

93

94

约束性

2

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

47.3

48

约束性

3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1.76

2.2

约束性

4

千人拥有社会指导员(人)

2.2

2.6

预期性

5

获得县级以上重大赛事金牌数(枚)

71

75

预期性

6

在训运动员累计规模(人次)

190

230

预期性

7

体育产业总规模(亿元)

6.3

12

预期性

8

体育彩票年销量(亿元)

1.62

2.0

预期性

注:【】为五年累计符号

第三章 推进体育领域全面深化改革

第一节 深化体育领域综合改革

对接国家及重庆市体育改革顶层设计,落实配套政策,细化制度措施,加快深化体育领域改革步伐。厘清体育领域政府、市场、社会之间关系,强化政府主导责任,完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坚持开放办体育理念,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和支持市场主体、社会组织提供多元公共体育服务和产品,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作用,构建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管理机制。

第二节 构建开放融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

加强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互联互通,建立多主体参与、多要素发力、多模式推进的融合发展机制,切实增强体育事业发展新动能。向社会全面开放体育行业资源,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教育、卫生、科技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体育旅游、体育康复、体育培训、体育传媒等特色业态和服务新模式,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个人参与体育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体育经济,推进社会力量办体育,在扩大开放中拓展体育发展新空间。

第三节 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

设立县全民健身专项扶持资金,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做大做强各级体育协会,推进各类体育单项俱乐部建设,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结构、提升服务指导能力,创办社区健身俱乐部,深化全县体育社会组织“四位一体”(体育单项协会、体育单项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健身俱乐部组合发力)改革,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制订奉节县体育社会组织评星、评级制度,开展综合评价,支持各类全民健身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组织评优工作,打造体育品牌组织。

第四节 创新体育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释放体育发展潜能,优化体育发展政策环境,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破除体制性障碍,吸引社会力量投入体育发展。健全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理顺体育事业管理脉络,不断增强体育发展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强化体育部门的协调管理职能,建立各级政府定期研究体育工作机制。完善政府协同推进体育工作体系和体育工作督查评估机制,加强对体育赛事、体育市场经营等活动的事中事后监管,不断优化服务。支持社会组织依法运营,引领社会力量承担专业化、社会化的体育服务。

第五节 深化智慧体育改革创新

重点培育、支持智能体育和数字化体育服务等新业态发展。建立体育赛事活动直播转播平台、丰富体育赛事节目内容供给,加强体育节目制作包装运营、品牌栏目及活动创新、衍生开发等,推动体育传媒品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加快体育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培育体育新媒体平台,鼓励发展具有影响力的本地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APP等体育传媒新业态。借助智慧体育板块建设加大对本区域体育资讯、场馆信息、赛事活动和健身途径的宣传。实施体育场馆智能化改造工程,运用无线技术、定位技术、监控技术等新信息技术,推进体育场馆智能化改造,实现多点数据、统一接入和全面感知,由城区、重点镇试点逐步向全县推广延伸,最终实现市民运动健身“一卡通”。

第四章 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第一节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聚焦补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痛点和短板,科学制定并实施奉节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进区域性体育高地建设,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充分发挥全民健身联席会议领导协调作用,推动体育与教育、卫生、文化、旅游等部门和行业融合发展,加强与机关工委、农业农村、民政、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沟通联系,加快农民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人体育、青少年体育、残疾人体育和民间传统体育等发展壮大,结合乡村振兴,推动城乡间、区域间、人群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提高全民健身多元化公共服务水平。


专栏1: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奉节县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充分发挥全民健身联席会议领导协调作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稳固,与各项社会事业互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完善城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农村“30分钟体育健身圈”构建,推进全民健身新“六个身边”工程建设(体育健身组织、体育健身设施、体育健身活动、体育健身赛事、体育健身指导、体育健身文化),加大场馆智慧设施建设,推进智慧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体育场馆设施。到2025年,全县新改建成滨河体育公园、建成县体育场、县游泳馆,安装5—10套二代智能健身路径。加大山地户外特色品牌项目打造,推广新优健身项目,支持、鼓励乡镇、街道、社区、学校、机关、企业举办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健身运动会,组织参加市第十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举办县第九届运动会。

第二节 加快全民健身体育设施建设

从规划编制、用地保障、建设运营等方面破解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短板问题,按照重庆市“十四五”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整体解决方案,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让发展群众体育的有关国家政策落地生根。重点建设便民惠民利民的体育公园、健身活动中心、健走步道、户外运动场地、足球场地、多功能运动场地、村级全民健身广场、社区文体广场等场地设施。进一步完善提升城市社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加快建设300平方米以上的夔州街道滨河公园智慧健身长廊,配置具有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等功能,加遮阳棚并与安装环境相融合的一定数量的二代室外健身器材,为市民健身提供智慧体育健身体验。结合乡村振兴,推动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工程提档升级,鼓励支持基层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共建共享,推进社区和乡村体育设施提档升级,弥补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健身设施的空白,缩小城乡差距。引导社会力量和资本投入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抓好建设维护监督全过程管理,并建立长效机制。

第三节 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建设

发挥县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健身俱乐部在群众体育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构建覆盖城乡、富有活力、就近就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到2025年,县属体育社团实现“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专业化”运作,乡镇(街道)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全覆盖。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分期分批开展体育指导员培训,更好地服务群众体育健身。

第四节 丰富全民健身群众赛事活动

以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健身需求,积极推进健康奉节建设,通过持续开展“全民健身日、老年人体育节、迎新年长跑”等系列活动,举办好奉节县第九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县常住人口数的比例达48%。广泛开展“天天健身日”活动,积极组织、参加重庆全民健身运动会,开展业余俱乐部联赛,打造区域体育品牌赛事,推动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常年举办乒乓球、羽毛球、足球、徒步登山、门球、象棋、钓鱼和篮球八大群众性体育活动,精心举办县全民健身运动会,围绕“春季登山、夏季游泳、秋季联赛、冬季长跑”的活动主线,持续开展游泳(冬游)、沿江马拉松、徒步、登山、万人长跑、骑行、广场舞等群体赛事活动,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活动。紧密结合疫情防控工作,开展线上线下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探索创新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新形式,融入现代科技,将传统赛事活动与线上赛事活动有机结合,推动网络赛事活动形成新业态。增强群众身体素质,丰富群众居家生活,向社会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乐观精神,聚集起体育抗疫的强大正能量。

鼓励支持结合实际,利用自身特色、美丽乡村和资源禀赋,培育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推动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人群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

专栏2:全民健身体育赛事重点工作

1.以“全民健身运动会”为龙头,积极参加市第十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精心举办县第九届运动会,组织支持每年1次的职工运动、农民运动、青少年运动、老年运动、武术运动等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的健身运动会。

2.发展“社区运动会”,举办“我们的村运”、“邻居运动会”等具有区域特色、有影响力、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群众体育赛事的社区全民健身活动。支持行政村(社区)每年举办1次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鼓励逐步形成届次。

3.依托节假日,大力组织开展健康跑、健步行、骑行、登山、徒步、游泳、球类、广场舞等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支持、鼓励街道(乡镇)每年举办2次以上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其中至少1次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

第五节 加强全民健身普及科学指导

创新健身指导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全民健身社会体育指导员、“好体育人”志愿者、体育健身达人送教服务活动,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坚持大健康理念,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科学建立和利用好国民体质监测点,更好地服务健身人群,定期发布全县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情况。以落实健康奉节行动中的全民健身行动为抓手,打造各级各类科学健身传播平台,弘扬运动促进健康理念,宣传运动促进健康基本知识、方法与技能,提高大众健身科学性。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号、短视频或直播平台等媒体,传播科学健身方法,提高科学健身水平,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深化体医融合,探索建立居民体质健康管理中心,开发适用的健身指导行动方案,提供科学健身咨询和运动风险评估。


专栏3:推动体医融合发展

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和“全民健身”两大国家战略,积极探索体医融合新模式和新途径,培养更多体医结合人才,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的协同机制,加强研究,充分发挥科学健身运动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打造体育医院、居民体质健康管理中心等载体平台;开展县级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社会服务,年完成城乡0.4万人体质测定和健身指导样本量,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城乡居民人数比例在94%以上。

第五章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

第一节 全面深化体教融合

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认真贯彻中央和市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强化政策保障。县体育和教育主管部门要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建立奉节县青少年体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全县青少年体育工作开展。大力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严格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形态不良、心理亚健康等健康问题,加强青少年健康教育和干预。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增加体育课时.帮助学生掌握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和锻炼方法,体育和教育部门合作共建青少年体能训练基地,推进优质体育资源进校园,选派优秀教练员、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学校指导体育课,开展业余训练。

积极推进快乐体操、趣味田径、幼儿足球、幼儿篮球、优秀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等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开展。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器材供给配备,加大学校体育教师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教练员体育专项业务培训力度,提高体育教师专项技能和体育训练执教水平。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鼓励和支持办好学校运动会、体育夏令营、亲子体育节等活动,鼓励参加重庆市青少年体育赛事。


专栏4:体教融合发展促进工程

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升,参加体育活动兴趣不断增强,自主锻炼习惯逐步养成,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95%以上,培育体育名师名家10位。探索提高体育考核比重,中考体育的分值权重达中考总分值的10%以上。到2025年,全县创建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20所,其中市级快乐体操特色学校(幼儿园)5所,足球、篮球特色学校各10所,优秀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示范学校5所。夔龙术体操(武术运动)覆盖全县中小学。


第二节 完善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

广泛开展校园体育竞赛活动,鼓励学校普及推广“三大球”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球类项目、基础大项和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开展趣味田径项目试点。构建县校两级体育竞赛体系和选拔性竞赛制度,形成“人人参与、层层选拔、全县联动”的竞赛格局,支持学校在校内竞赛活动的基础上选拔组建学校代表队,参加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竞赛。优化完善县级青少年竞赛体系,体育、教育部门共同组织全县青少年体育赛事,统筹安排竞赛计划,严格运动员资格审查,规范竞赛组织标准;联合选拔组队参加各级各类学生(青少年)体育竞赛,将备战参赛成绩纳入体育、教育系统综合评价体系,并给予奖励。

第三节充分释放社会力量参与活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训练、竞赛活动.扩大校内、校际体育比赛覆盖面和参与度,深入推动训竞分离改革,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体育业余训练、竞赛组织和技术服务提供。推进县体校改革,支持体校加强育后备人才培养将体校建设成青少年校外体育活动中心,为中小学校及青少年提供体育教学、课余训练、竞赛组织、冬()令营活动等服务加强青少年体育协会建设,指导青少年社会体育组织发展大力扶持小微体育企业开展青少年体育技能培训和赛事IP打造,积极引导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志愿者投身青少年体育发展,“青少年体育+”和“+青少年体育”的产品和服务层次多样、供给充足,成为“赛事经济”、“夜间经济”的新兴力量。


专栏5: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推广工程

丰富青少年体育赛事活动,完善县运会和年度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成立县青少年体育协会,按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标准》,支持有条件的学校注册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鼓励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积极参与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技能的培训。以少儿体适能活动开展和赛事组织,推进幼儿体育发展。通过购买服务、资金奖补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举办面向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赛事和活动。积极引导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承办各级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训练营,逐步建立形式多样、覆盖面广、满足不同青少年群体需求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第六章 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第一节加强竞技体育创先争光工程

拓宽共建运动队路子,扩大市以上运动会备战规模,优化运动项目布局,突出优势项目,突破新兴项目,调整弱势项目,抓好“三大球”“三小球”“三个基础大项”。围绕重点项目建立“一项一组”,重点运动员建立“一人一档”的跟踪,细化攻关方案,做好信息情报收集,组成保障团队。严守疫情防控底线和反兴奋剂底线,做到疫情防控,参赛备战“两手抓、两手硬”,确保兴奋剂问题“零出现”。全力发展武术、健身气功、铁人三项、游泳、跆拳道、举重等优势项目,力争在“第七届市运会”上实现金牌总数增加,排名进入重庆市的第二集团前列。争取每年申办一批国际级国家级重大比赛、固定承办一批高水平、精品赛事活动。持续推进田径、“三大球”振兴计划;加大建设冰雪项目,发展独特区位的冬季项目;拓展推进电子体育(电子竞技)、军体竞技、山地户外运动等具有产业带动价值和消费势能的新兴项目。扩大我县竞技体育项目规模,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第二节构建“体、教、社”三位一体融合机制

强化跨部门的沟通协作,对特色体育项目传统学校、后备人才培养基地等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运动员就学、升学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承担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架构体育、教育与社会力量“三位一体”的合作共赢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企业参与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

第三节加强体育人才建设工程

引进和培养并举,全面提升运动训练、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质量。以运动专项训练、体能训练、运训科研、运动康复医疗、运动选材、竞赛组织和执裁六个序列实施人才强竞专项行动,将竞训业务人才的建设纳入到奉节人才强县体系。扩大实施“六个人工程”,加强教练员、竞技体育管理人员、裁判员、体能训练师、心理训练师、康复师六类人才能力素质培训,提升人才质量,助推科学发展。探索“体育名师工作室”制度建设,遴选一批优秀教练员,制定培养方案,实施线上+线下名师传承教学,形成老中青传帮带,外引与本土专业人员互补的专业人才交流、学习常态化机制,建立相应的考核、职称晋升机制。



专栏6:“人才强竞”工程

1.拔尖人才招引计划:“一事一议”,引进顶尖运动员(队)及竞训专业技术团队;

2.精英人才提升计划:遴选一批示范型竞训专业技术人员(团队),给予人才认定和专项经费支持,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

3.青英人才培育计划:遴选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员、重点发展新兴项目(如:冬季滑雪、电子竞技、攀岩运动等)近似项群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人才认定和专项培养。

4.“体育名师工作室”专项计划:以本土优秀教练员结合国际国内优秀教练员,采用线上、线下名师工作室认定的方式,给予专项支持,健全教练员交流学习常态化体系。



第七章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优化体育产业布局

充分发挥城区资源要素集聚、产业门类齐全、体育市场活跃优势,打造体育产业核心区,重点发展健身休闲、赛事表演、中介培训、文化传媒、商务流通等体育服务业。依托奉节山水、地理环境、民俗资源,在长江北岸片区“瞿塘峡景区”·“三峡之巅”发展登山、骑行、速降等户外运动,在“玉带双珠”一线布局趣味休闲健身项目,在环梅溪河、环草堂湖建设水上运动娱乐服务带,发展赛艇、皮艇、龙舟、滑水、摩托艇等特色水上运动;在长江南岸片区打造户外运动和民俗体育休闲旅游服务带,发展滑翔、登山、攀岩、探险、漂流、民俗体育旅游等项目。在生态工业园区和主要景区布局体育用品制造、体育文化创意等具有示范效应的产业基地。

第二节构建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形成经济拉动新动能,发挥体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利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促进体育产业培育,通过体育产业的发展反哺奉节经济建设。以健身休闲服务项目为主导,引导社会多方参与,大力发展徒步、路跑、篮球、足球、羽毛球、龙舟、乒乓球、游泳、武术、骑行、棋牌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群众参与度强的健身休闲运动项目,共同推动全民健身计划。

针对不同地理环境,不同人群的特点,制定相应方案,着重发展山地户外、水上户外、汽车摩托车、露营等具有高消费特性的健身休闲项目,创新适合青少年、老年人、妇女、职工等不同人群参与的特殊消费型运动项目与节日。

以竞赛表演为支撑,坚持引进、承办、举办符合奉节特色、贴合奉节体育品牌的高品质、高质量、高效益、高影响的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活动。挖掘体育赛事的商业价值与长尾效应,完善赛事商业体系,培育体育营销、体育传媒、体育商业、体育文化和体育衍生品企业发展,逐步形成以体育竞赛表演业为主体的产业链。

实行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引进和建立一定规模的体育企业。发挥市场和政府的积极性,通过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引入,扩大体育产业供给,推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中介培训、体育用品销售等产业协同发展,培植山地户外运动、水上户外运动、冰雪运动等消费业态,积极培育、支持智能体育和数字化体育服务等新兴业态发展,因势利导打造极限运动特色体育产业,构建体育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三节 打造极限运动目的地

打造极限运动IP。坚持“极限运动+山水环境+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理念,以山地、空中、水上极限运动为特色,以健身、竞技运动为基点、极限表演活动为补充,打造集极限运动体验、展演、大众休闲运动等功能于一体,兼具观赏性、刺激性、参与性、互动性的极限运动体验圣地;积极申办极限运动赛事,举办极限运动嘉年华表演活动,提升赛事影响力,展示极限运动魅力,塑造奉节特有极限赛事品牌;加大营销宣传力度,与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电视台、报纸、广播、杂志等媒体渠道,形成全方位合作创新综艺营销和直播营销互动平台,擦亮“极限体育运动”品牌。

搭建极限运动生态。以极限运动赛事的开发运营为核心,延伸和完善产业链,逐步建立极限运动产业、投融资平台、智慧云平台、文化交流中心、休闲体验中心、训练服务中心“一产业二平台三中心”的极限运动产业生态圈,实现全产业链营运,拓展市场能力,扩大受众人群,提高品牌影响力,提升奉节极限运动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优化极限运动体系。充分利用奉节独特的山水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将极限运动与奉节特色元素有机融合,依托奉节山势地形独特环境,整体布局、时序推进,发展与“三峡之巅·诗城奉节”地理环境相匹配的极限运动体育,建设以三峡之巅及奉节城区为启动区、核心配套服务区,以九天龙凤片区及兴隆镇为集聚区、次级配套服务区,以茅草坝、长龙山、燕子岩众多山水景区为多运动点的“一核一区多点”极限运动体系。着重发展山地和空中极限运动,适时发展水上极限运动,鼓励开展漂流及大众参与类项目。

完善产业基础设施。极限运动项目地,要严格按照专业标准建设完备的基础设施,提升极限运动开展地的对外交通和标志识别,完善极限运动服务和救援体系,打造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极限运动基地,鼓励和引导三峡之巅、天坑地缝等旅游景区根据自身特点,建设航空飞行营地、山地户外营地、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等基础设施,鼓励将极限运动与市民休闲结合起来,建设一批休闲绿道、自行车道、登山步道等体育公共设施。

第四节促进体育消费

积极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结合体育影响力大、参与性强的特点,增加体育的健康、体验、新奇、互动、娱乐等元素,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与消费需求。依托竞技体育,特别是职业体育,体育联赛引领刺激体育消费,在奉节承办举办的中国自行车联赛(奉节站)、国际登山挑战赛、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重庆奉节站)暨年度总决赛、中美篮球俱乐部争霸赛的基础上,以发展竞赛表演产业为重点,继续建设符合奉节特色,贴合奉节体育品牌建设的体育赛事品牌,持续拉动体育消费,提升奉节的知名度。引导夜间体育消费发展,促进体育赛事活动与夜间经济融合,不断丰富夜间体育消费内容,探索在景区景点、地标场所开展体育赛事、展演等活动,鼓励健身场所延长夜晚营业时间。充分发挥体育赛事与活动对交通、住宿、餐饮、景点、特产、娱乐、广告、房产等行业的消费拉动作用。


第五节 推动智慧体育的发展

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体育消费支付便利化。积极推进5G8KVR等技术在体育赛事中应用,提升体育赛事的观赏性。推进体育与传媒融合,推动体育赛事数字化进程,支持体育赛事网络视听精品生产。推进体育大数据中心及平台建设,完善体育产品数字化基础和应用建设,支持直播、短视频、游戏等在线体育产品创作与生产,打造数字体育产业生态。探索建设智慧体育产业服务系统,形成全县统一的体育制造、体育服务和管理平台,实时监测产业运行,推动形成新的产品服务、生产体系和商业模式。推进健身休闲、康养、体育旅游等领域大数据互通共享,实现健身休闲数据、体质监测数据、健康信息数据在卫健系统与体育系统的互通、互认,探索全民健身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推进“互联网+体育”发展,以App、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建立体育休闲健身线上平台,实现俱乐部、全民健身活动线上布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及引入社会资本,实现线上平台实体化,最终形成线上线下健身闭环,通过“互联网+体育”的新模式,推动体育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及体育场馆智能化改造。

第六节 推进体育彩票发行

继续推进体育彩票市场规范化发展,建立健全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体育彩票制度体系。以扩大体育彩票市场规模为发展的重点方向和核心目标,在超市、商圈、影院等人群聚集地,建设体育彩票售卖点,不断扩大体育彩票的销售渠道,力争到2025年体育彩票年均销售总值达到2亿元。在深入贯彻《彩票管理条例》,规范化体育彩票市场运营的基础上,对体育彩票市场进行有效引导,继续充分发挥体育彩票对体育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激发彩票行业活力,加速体育产业发展。

专栏7:极限体育发展项目

1.山地极限运动重点建设山地自行车、攀岩、汽摩山地越野等差异化、特征化的区域性极限运动项群。

1)依托赤甲山的险峻山势、白帝城沿途的优美景色,推动形成山地自行车项目品牌赛事积淀;

2)依托旱夔门、赤甲山悬崖峭壁较多,推动形成攀岩重大国际国内品牌赛事集聚;

3)依托九天龙凤景区一带山路崎岖,沿途景色优美,推动形成汽摩山地越野表演性赛事的举办地、自驾游体验地;

4)依托茅草坝拥有大面积草场和现有滑雪场,吸引大量周边客群前滑雪,发展滑雪项目。

2.空中极限运动重点发展滑翔,次要发展速降、滑索、高空秋千等辨识度高的空中极限运动优质项目,举办顶级赛事,举行空中极限表演活动。

1)依托三峡之巅和旱夔门的地势险峻,山地落差大,风景优美,发展滑翔运动,大力推动培训普及和娱乐运动基地的建设,举办赛事活动;

2)依托深度达666米天坑洞穴,洞穴四周都是峭壁的自然条件打造安全性较高,易于普及和培训悬崖速降项目;依托天井峡地缝两侧为陡峭石壁,地缝景观极具观赏性,推动发展难度较低、参与度高的滑索形式来完成丛林穿越。

3.水上极限运动主要发展漂流、皮划艇、水上摩托、滑水等水上运动。

1)依托九盘河河道狭长,两岸景色优美,发展漂流项目;

2)草堂湖水面平静,四周青山环绕,适合开展大参与类项目竹筏、小船活动,发展皮划艇、水上摩托、滑水等大众参与类水上运动项群。

第八章 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第一节 创新产业融合体系

以融合发展为创新结构,构建现代体育产业结构,逐步完善体育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形成区域间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推动“三融合”战略。一是产业融合,重点发展体旅融合,针对奉节的资源、美食、非遗、特产资源,统筹规划,有效地进行“预售体系”创建。以体育赛事、体育旅游节日等作为消费者抵达目的地的核心诉求,丰富参与者对三峡景观、夔州饮食、诗橙文化、三国历史、名优特产的消费需求,促进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健康、体育教育、体育科技稳步融合发展。二是空间融合,充分应用体育设施与旅游、会展、健康、教育、文化等产业的兼容特性。提倡一馆多能,进行综合开发、运营、使用,对标相关城市成功案例,进行商业内容与持续运营规划,保障场馆的有效利用。三是时间融合,针对年度各类体育赛事与活动进行科学统筹协调,合理的将体育赛事与活动、体育业态,进行年度时间部署,形成整体体育品牌塑造、消费集中、营销聚焦的预售产品,并有效的与奉节特殊的节日、习俗、活动进行关联拓展。

第二节 推动体旅产业融合


打造集运动休闲、文化体验、旅游观光、节日庆典、赛事表演于一体的体育文化旅游活动,探索创新资源共享、要素渗透、业态耦合与市场叠加、规制变革等体旅融合新机制,创新运动休闲旅游发展新模式,打造极限体育目的地,推进奉节体育、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以运动休闲比赛和节事活动为引领、文旅产业为支撑、景区景点为基础,挖掘运动休闲旅游的可持续性、活力性、多样性、长期性等市场潜力,改变传统的观光型旅游的单一性、周期性和衰减性,带动观光型旅游转型体验型旅游,发展运动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围绕奉节引进和举办的中国自行车联赛(奉节站)、“中国攀岩自然岩壁系列赛(重庆奉节站)暨年度总决赛”、“三峡红叶·夔门登山季”等重大运动休闲赛事和节庆活动,导流赛事参与者和观赛者游览,提升奉节主要景区的旅游吸引物,激发旅游者观赏赛事的兴趣,增强赛事IP的价值,提升场地设施赛后服务水平,促进观赛与旅游的有效融合,探索观赛旅游模式。在重大运动休闲赛事的影响下,把对应项目的群众性健身比赛、竞技活动、体育节事进行系统化和整体化开发,设计参与式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吸引旅游者和体育爱好者的亲身参与。开发沿江马拉松、徒步登山、自行车、山地自驾游、旅游环线游、露营等运动项目,发掘运动休闲旅游人群参与群体更广泛、消费需求更多元、客户黏性更显著等市场潜力,发展参赛旅游模式。

打造极限体育目的地。以极限体育运动赛事和服务为核心,在极限运动适宜区域的三峡之巅、天坑地缝、瞿塘峡等旅游景区开发各类参与性、娱乐性强的极限运动和极限节庆,因地制宜地开展“攀岩、骑游、登山、滑翔、漂流等融体育健身、赛事表演、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项目,丰富奉节旅游产品,提供极限运动服务,创造附加旅游价值的,提升奉节淡季的游客数量和回头客的数量,提升三峡旅游形象、品牌价值;依托旅游景区资源、营销网络和服务设施设备条件,带动体旅产品营销、建立活动空间、提升服务供给和展示空间,丰富市场主体,增强极限运动产业的发展动力。形成赛事观赏、体育节庆、运动参与、技能培训、运动观光为主体的极限运动旅游精品路线和景区,构建起融入奉节元素的空中、山地、水上极限运动特色资源为核心的三峡库区体育旅游产品体系。结合奉节的诗橙文化、三国文化、峡江文化,突出自然天成山水资源、三峡原乡民俗风情,诚信经营优质服务,塑造极限体育运动旅游目的地核心竞争力,为打造成极限运动目的地夯实基础。

第三节 推动体育健康产业发展


以健康为主题,统筹协调体育、卫生、民政等部门的力量,积极推动功能和资源整合,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树立“绿色、生态”发展理念,推动奉节健康运动产业和康养产业集群发展。以健康运动产业链为抓手,打造“奉节绿色生态运动”的体育品牌。大力发展山地户外、体育旅游、健身休闲、康复运动等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运动产业,丰富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逐渐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健康运动产业发展格局,打造“绿色生态运动目的地”。培育运动康复产业,医疗部门要积极倡导运动康复及体医融合,引导患者接受运动康复服务,帮助运动康复机构更好地服务患者。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要大力普及运动康复知识,帮助运动康复机构进行康复教育和市场推广,精准服务康复人群。引导运动康复机构与养老机构、照料中心、康养机构、伤残机构、体育社团和学校体育部门的深度合作;促进运动康复产业与社区建设、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休闲旅游、康养等行业的深度融合。

发展体育、旅游、居住、养生、医疗和护理为一体的康养产业集群,构建奉节大康养格局。围绕诗、橙、峡、药四大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生态康养资源丰富等特点,处理好体育康养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关系,培育体医结合、运动康复、运动健康管理等新兴产业,促进健身休闲运动、运动康复技术、中医药健康、食品保健、森林之城等领域的融合,发挥优美宜居、体育锻炼在疾病防治以及健康促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专栏8:体育旅游融合工程

1.打造中国自行车联赛、三峡之巅登山赛、中国攀岩自然岩壁赛等3个体育旅游精品赛事、节庆活动;

2.培育瞿塘峡栈道-危石鸟道、天坑地缝2个体育旅游产业示范基地;

3.构建“玉带双珠”、瞿塘峡栈道-危石鸟道、九天龙凤体育旅游精品线路;

4.壮大体育旅游服务业,开发体育融合产品和服务项目。

第九章 繁荣发展体育文化

第一节 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传承传统体育文化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倡导文明观赛、文明健身等体育文明礼仪。传承以夔龙术、龙舟为代表的体育文化,开展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普及活动,持续推动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注重挖掘和弘扬运动队祖国至上、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和改革创新、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更好地发挥体育文化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中的积极作用。

第二节 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


挖掘体育运动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形成特有的运动项目文化精神和文化符号,塑造完整立体的运动项目形象,讲好运动项目文化故事。坚持竞技体育政治建队,打造思想过硬、纪律严明、作风优良、能征善战的运动队。加强文化教育,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培养具有优秀个人品质的良好运动成绩的优秀运动员,组织运动队和优秀运动员开展各类公益活动,传递正能量。强化“拿干净金牌”意识,持续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

第三节 丰富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

打造具有时代特征、体育内涵、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鼓励各类体育赛事、协会、俱乐部开发特色文化产品。依托体育用品展博会等平台,展示、宣传、推广体育文化产品和服务。建设县级体育文化展示平台,组织开展体育藏品送展活动。做好体育文史资料留存、县体育史志编纂和出版工作。

第十章 重点工程

根据奉节体育发展现状、“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打造区域性体育事业高地的需求分析,本次规划的重点项目有5大类工程,共计21个重点项目,估算投资约8.01亿元。其中:体育场馆项目3个、估算投资4.7亿元;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6个、估算投资0.525亿元;极限体育运动基地设施项目8个、估算投资2.13亿元;智慧体育设施项目2个、估算投资0.22亿元;校园体育设施项目2个、估算投资0.435亿元。项目具体内容如下:

奉节县体育事业“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

序号

类别

项目名称

建设规模及内容

建设地址

建设年限

总投资估算(万元)

(一)体育场馆

47000

1

体育场馆

奉节县体育场建设项目

1、体育场用地面积约4.5万㎡,场馆建筑面积5.8万㎡,地上面积5532.75㎡,地下商业及停车库3.6万㎡,设置1万个座位,新建400米标准田径跑道136.5米半径的400米环形跑道标准田径场及相关配套设施,新建11人制标准足球场地1块,面积7140平方米,内设铺装104m×68m的天然草皮、灯饰及配套设施。

县体育馆东侧

2022-2025

25000

2

奉节县游泳馆建设项目

游泳馆用地面积约1万㎡,商业建筑面积4326㎡;设置1120个座位,停车位723个。

县体育馆西侧

2022-2025

20000

3

奉节县茅草坝滑雪场提档升级建设项目

滑雪场用地面积约1.8万㎡,商业建筑面积4326㎡;新建标准滑雪跑到场地两个,设置1320个座位,停车位723个。

长安乡五坝村

2022-2025

2000

(二)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5250

1

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奉节滨河公园健身步道提档升级

纳入奉节县朱衣河北翔街段库岸综合治理工程、奉节县朱衣河书香街段库岸综合治理工程,对滨河公园健身步道进行提升。

夔州街道

2022-2024

1000

2

奉节县5人制足球场建设工程

在青莲、红土、鹤峰、五马、冯坪、鱼复、羊市、安坪等乡镇,新建5人制标准足球场地8块,面积5600平方米,每块内设铺装天然草皮、灯饰及配套设施。

相关乡镇(街道)社区所在地

2020-2025

500

3

奉节县竹枝词公园特色文化主题健身步道项目

长度5公里,宽2米特色文化主题健身步道,彩色沥青铺装,配套建设相应文化元素标识标牌等。

夔州街道滨河公园

2021-2025

1000

4

奉节县三峡第一村登山步道工程

建设宽2米的健身步道13公里,以原土石道为主,兼达木板地面安装。配置导视标识、警示标识及部分文化景观小品。

永乐镇三峡村

2021-2025

1000

5

奉节县天坑地缝登山步道

建设宽1.5-2米的健身步道,全长25公里以原地土石道为主,配置导视标识、警示标识及部分文化景观小品。

兴隆镇小寨村

2021-2025

1000

6

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在全县15个乡镇街道村各建设文体综合广场1个,面积1000/

相关乡镇

2021-2025

750

(三)极限体育运动基地及设施

21300

1

极限体育运动目的地场地及设施

奉节县龙桥河户外拓展基地建设项目

户外极限运动拓展体验基地,1200平方米接待中心。

龙桥乡龙桥村

2021-2025

1000

2

奉节三峡之巅山地自行车挑战赛配套设施建设项目

为体育活动及赛事提供标准道路30公里、赛事场地、赛事服务设施、防护设施、标志标识、智能化配套设施建设。

白帝镇石庙村

2021-2025

2000

3

奉节县青龙镇大窝景区海豚湾户外营地建设项目

建设户外体育营地活动中心,主要包括定向越野、野外生存、徒步登山、野外露营、团队拓展、无线电测向、野战定向等一系列绿色体育户外运动项目,露营基地一处,接待中心、公厕等项目。

青龙镇大窝社区

2021-2025

4500

4

奉节县天坑地缝野外生存、探险项目

野外生存训练营建设,丛林穿越40公里、拓展、露营基地、拓展、水上运动及相关设施设备配套等设施建设。

兴隆镇小寨村

2021-2025

2300

5

奉节县九盘河漂流建设项目

新建码头、售票室、停车场、更衣及淋浴室、商业设施(旅游商品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员工休息室、医疗室、管理与设备用房、仓库、皮划艇运输专用道路、公共厕所、水电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

长安乡境内九盘河

2021-2025

1000

6

奉节县甲高镇漂流建设项目

新建码头、售票室、停车场、更衣及淋浴室、商业设施(旅游商品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改建员工休息室、医疗室、管理与设备用房、仓库、皮划艇运输专用道路、水电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

甲高镇龙山社区

2021-2025

1200

7

奉节县九盘河旱夔门景区攀岩项目

新建体育服务中心2000平方米,配套赛事服务设施、防护设施、标志标识、智能化配套设施建设。

兴隆镇回龙村三峡原乡

2021-2023

4300

8


崔家河动感漂流景区项目

计划自宝华村庄屋坪-两河口长度约11公里河道进行疏浚、清淤,局部河道拓宽、深挖。沿河修建一条3.5米宽防汛车道,兼具乡村旅游步道及山地自行车道功能。沿岸布置多处观景点、旅游服务站、生态湿地、特色采摘园、户外研学营地等。

大树镇、公平镇

2022—2025

5000

(四)信息化智能体育工程

2200

1

智慧体育工程

奉节健身服务资源管理库项目

资源库、管理平台、信息数据交互传输终端识别处理配套设施,监控室

夔州街道

2022-2025

1200

2

全民健身云服务平台,智能体育整体解决方案工程

科学运动健康中心,户外体测小屋和智能二代路径成套设备设施。

夔州街道

2022-2025

1000

(五)校园体育设施

4350

1

校园体育设施

奉节县攀岩基地进校园建设项目

在全县相关乡镇街道学校各建设攀岩基地及攀岩设施设备。

相关校内

2021-2025

350

2

奉节县校园运动地改建工程

改造全县相关乡镇街道学校运动场200000平方米。

相关校内

2021-2025

4000

合计

80100

第十一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主体。按照“兴业兴城、强县富民的总要求,将体育工作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来统筹推进, 持续推进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各乡镇(街道)和县级部门要依据本规划方案并结合实际,制订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分解落实规划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形成部门联动、责任清晰、分工明确、齐抓共管的工作协同机制,推动规划实施,确保规划任务和目标如期完成。体育部门切实将体育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积极支持学校、社团组织和企业开展体育活动,加强协调,充分发挥县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推动体育活动向基层延伸、向末端拓展。

第二节 强化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体育法治建设,完善体育法规规范,依法制定和清理规范性文件,不断提高行政执法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全面推进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严格决策程序,做好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制定、重大行政执法行为合法性审查,加强和规范体育领域事中事后监管。健全行政复议、信访工作机制,依法化解体育矛盾纠纷。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体育法治意识。

第三节 强化要素保障

加大财政对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发挥政府扶持体育发展专项资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支持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体育发展经费投入机制。强化用地保障,科学编制体育设施建设实施方案,鼓励存量土地和工矿、农村学校闲置场地及房屋、绿化用地、建筑屋顶等兼容建设体育场地设施。在用地布局和项目实施中,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执行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以及永久性基本农田、地灾防治、湿地、林业用地等有关规定,在符合生态保护限制政策的前提下,将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予以保障。

第四节 建强体育人才队伍


培养教练员、复合型团队专业技术人员、体育产业人才、体育科研人才等急需短缺人才,形成有效支撑体育事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体系。鼓励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支持退役运动员接受再就业培训,加强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岗位历练、挂职锻炼、引进交流等多种方式,积极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提供平台、创造条件、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建立健全适应奉节体育行业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全面提升体育人才的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努力打造德才兼备、开拓创新的人才队伍,为建设区域性体育事业高地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第五节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坚持底线思维,健全安全风险排查、评估、化解和管控制度,完善风险隐患快速反应、科学处置应对机制和方案预案。落实重大疫情常态化防控措施和要求,做好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和备战参赛的防疫指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制定体育安全规范工作指引,提升安全水平。加强体育安全生产工作研究与指导,建立体育赛事活动和体育场馆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实现“一赛事一清单”“一活动一清单”。善抓主要矛盾,把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等风险隐患掌握全,把保稳定、防风险各项工作抓实抓新抓好。

第六节 严格考核评估

强化跟踪考核,明确政府有关部门规划期间的主要任务和职责,制定目标落实情况、规划实施情况考核评估标准以及责任考核办法。每年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效果评估,对目标、具体任务、重点工程实施动态监控,根据实施情况进行考核评价,通过科学的考核体系和激励制度,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附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