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其他文件  > 2022年
[ 索引号 ]
115002360086581307/2022-00090
[ 发文字号 ]
奉节府发〔2022〕35号
[ 主题分类 ]
旅游、服务业;文化
[ 体裁分类 ]
规划
[ 发布机构 ]
奉节县人民政府
[ 有效性 ]
[ 成文日期 ]
2022-06-14
[ 发布日期 ]
2022-06-30
奉节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奉节县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奉节县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奉节县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奉节府发〔2022〕35号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各部门,有关单位:

《奉节县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第十八届县政府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奉节县人民政府

                    2022年6月1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奉节县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发展基础

(二)发展环境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空间布局

三、打造文化高地

(一)塑造“诗城”大文化IP

(二)留住城市发展的“根”和“魂”

(三)推动乡土文化复兴

(四)构建文化创造性发展新图景

(五)构建全社会参与文化弘扬的社会氛围

四、优化文化旅游发展布局

(一)优化文化旅游发展布局

(二)培育“五维一体”旅游产业体系

(三)加快推进六大旅游目的地建设

五、全面提升一批“硬核”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全面打造“白帝城·瞿塘峡”文化深度体验游

(二)整体打造“九天龙凤”自然深度体验游

(三)加快打造“平安青莲”红色教育体验游

六、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三)打造奉节地理标志

七、大力发展赋有特色的大康养产业

(一)推进旅游与健康医疗融合发展

(二)丰富康养旅游产品和业态

(三)打造国家级生态康养度假区

八、加快建设以景城融合为主的消费性型旅游城市

(一)优化全域文化旅游环境

(二)着力打造文化旅游消费综合体

九、提升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一)升级“快进慢游”设施体系

(二)完善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建设

(三)提升接待服务体系质量

(四)加快发展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十、加快建设内陆文旅开放高地

(一)强化区域合作升级

(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三)建立全媒体营销体系

十一、推进现代治理

(一)政府主导健全安全保障机制

(二)企业引领激发行业市场活力

(三)科技创新提升行业管理能力

十二、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组织领导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三)完善要素供给保障

(四)加强安全能力建设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和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对奉节县用好生态和人文两个宝贝的指示要求,以及“好山好水好风光,有诗有橙有远方”的目标定位,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奉节县建设长江三峡核心旅游区,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工作部署,根据《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奉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内容,根据奉节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以及奉节县人大十八届一次会议精神,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应把握发展大势,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长江三峡第一旅游目的地,谱写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篇章。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全县文化和旅游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基本完成,发展成效显著,基本实现了全面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提出了打造“三峡之巅 诗橙奉节”核心文化品牌和建设“长江三峡第一旅游目的地”目标,明确了以文化旅游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方向,为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是文学艺术创作成果丰硕。围绕诗歌文化、峡江文化、橙文化、夔文化、三国文化和奉公守节文化等主题,推出系列文艺作品,创造出多项优秀文学作品,《归来三峡》大型诗词实景演艺、合作出品的川剧《江姐》被市委宣传部表彰为“五个一工程”奖。二是文化遗产保护水平稳步提升。文博宣传成效显著,白帝城博物馆、夔州博物馆和夔州古建筑群观光园成为展示奉节特色文化的窗口、文旅融合发展的名片。文物保护工作持续开展,白帝城大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焕发生机活力,完成全县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上报工作,成功申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三是文化和旅游产业效益更加凸显。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全县经济重要新增长点。旅游新产品和新业态层出不穷,初步建成以兴隆旅游新城为核心的市级旅游度假区,基本实现西部新区—白帝城瞿塘峡城景一体化,推进了全县产城融合。旅游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新晋4A级景区5个,A级景区达到16家,白帝城·瞿塘峡景区成功通过国家5A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旅游产值实现稳定增长,经济带动成果显著,成为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四是“中华诗城”品牌影响逐步扩大。获授全国唯一“中华诗城”、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白帝城创作研究基地”牌匾,《归来三峡》、“三峡之巅”荣登重庆市文旅新地标40强。文化品牌宣传活动开展丰富,连续四年举办“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文化品牌宣传营销渠道更加多元,形成了旅行社、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五是“旅游+”融合发展步伐加快。融合发展方式逐渐丰富,全域旅游成效显著,2016年被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乡村旅游产品逐步拓展,“三峡原乡”乡村文旅产品效益突显,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新途径。六是区域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大、小金三角”之间交通联系进一步加强,一批新旅游跨区域环道初步构成。跨区域合作逐步深化,初步发挥了奉节作为渝陕鄂边区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的作用,全力推进了与长江经济带城市群旅游协作。七是文化旅游管理水平明显提升。县委、县政府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新挂牌成立夔州旅游文化新区管委会,初步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兴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格局。

“十三五”以来,全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取得重要成效,为“十四五”期间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对照全域旅游示范区和高质量文化旅游发展新要求,文化旅游发展任务依然繁重。一是文旅景区发展合力不足。县域内景区开发尚未形成合力,与周边区域内景点有效联动不足,组合开发不够,难以形成区域性产城融合新模式。二是文旅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足,缺乏体验性、内涵挖掘不深、包装不够精,无法满足游客深度旅行的需求。旅游产品创新不足,融入智慧信息技术、AR/VR现代科技等沉浸式体验项目缺乏,六大旅游目的地特色产品并未凸显,缺乏网红精品。三是“中华诗城”品牌建设支撑不足。文化形象整体塑造缺乏统筹谋划,品牌建设阶段性方案不清晰。诗城品牌特色支撑缺乏,建筑风格、城市色彩、旅游标识等不够鲜明,游客认知感不强。四是文创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文化企业出现了一家独大,而百家弱小的情景,专业骨干企业缺乏,文创企业力量薄弱,产业发展支撑不足。各景区存在旅游纪念品“主题缺失、同质化严重”的现象,缺乏独具地方特色创意旅游纪念品。五是文化旅游产品宣传力度不足。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形式不够丰富,大部分旅游产品全国市场知名度较低。

(二)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奉节县文化旅游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一系列制约和挑战。

从国民经济发展看,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促使社会迎来了一个倡导生活质量、追求个性价值、丰富文化生活的休闲旅游时代,一种全新的生活质量观正逐步形成。文化旅游业在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生态文明、增加社会就业、拉动居民消费、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文旅融合共生、发展新型文旅业态与消费模式迎来发展契机。从战略布局来看,国际一带一路“渝新欧”倡议持续推进,新的经贸关系即将构建,“长江-伏尔加河”流域合作深入推进,对外开放新格局加速形成。国内长江经济带构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促进消费升级、进行绿色发展等战略系统推进,为有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机遇。区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建设加快推进,使奉节战略地位凸显、战略空间拓展、战略潜能释放。要克服长期存在的交通条件制约、全要素生产率偏低、行业效益不强、区域发展不均衡、旅游服务质量相对较低和旅游满意度有待提升等问题,自我革新驱动实现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从旅游格局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在世界旅游格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国家。“大小‘金三角’”“渝东北”“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等区域文旅联动发展提高了奉节文旅的国内影响力,但区域资源同质化趋势也带来了新的合作与竞争压力。需要发挥奉节黄金节点优势,跳出传统旅游谋划现代旅游、跳出小旅游谋划大旅游,从单纯景区发力向全域资源发力转变,加快推进“一线游”向“一片游”转换,同时要警惕大旅游格局下不利于延长境内旅游时间的反向作用。从疫情中期影响来看,新冠疫情给旅游产业带来打击的同时,亦带来文旅模式转型的契机。从国内旅游消费的断崖式下跌,到国际旅游流动的全面性中断,内外冲击叠加,形成了内生性与输入性并存,规模性与结构性同在的复杂局面,其影响可能会延续到未来两三年甚至整个“十四五”时期。需兼顾短期应对和长远谋划,对奉节县“十四五”时期旅游发展目标和策略做出调整。从文旅深度融合来看,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处于纵深发力期,文化和旅游在发展理念、体制机制、供给需求等方面的融合将更深、更广,并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匹配方面纵深发力。需要构建“旅游+文化+N”产业深度融合模式,顺应全新的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体系建立趋势。从科技创新来看,新一轮技术革命蓬勃兴起,有助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地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传统业态向新业态新场景转型升级,“文化旅游+科技”正成为双循环格局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旅游依托互联网浪潮给文旅发展带来了新的竞争挑战与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奉节县发展文化旅游业主要拥有以下五大优势。一是自然资源禀赋。境内有绝世奇观的天坑地缝、享誉中外的白帝城、雄甲天下的夔门、风景别致的瞿塘峡壁题刻,还有“九天龙凤、福地洞天”主题景区群,旅游资源垄断性强,世界级资源品牌突出,为增强内生动力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文化底蕴深厚。文化多元而灿烂,打响世界历史文化名片“中华诗城”,传承了诗城文化精神,在文化发掘与保护实践中成绩斐然,是实现文化强县,打造“长江三峡旅游第一目的地”的强大推力。三是区位优势明显。作为长江要津,九州通衢,承东启西、连南贯北,是重庆向东开放的重要三峡门户、渝陕鄂金三角旅游中心点和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地处成渝双城经济圈辐射区,也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东西延伸的腹地与交点,为全面融入区域大旅游环境中打下了坚实基础。随着郑万高铁开通,奉建高速建成,以及巫奉利高速、江南高速的开工建设,奉节至西安的高速通车,湖南常德经奉节达陕西西安的南北大通道全线贯通,奉节区位优势更加突显。四是相关产业基础良好。具有以脐橙种植为特色的农业,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为特色的健康产业,以眼镜制造、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等为主的生态工业,有利于发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产业。五是生态条件优越。是三峡库区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依托“一江五河八地”的独特自然优势,为文化旅游业绿色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

“十四五”时期奉节县发展文化旅游业最大的短板是通达景区的交通等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足。主要原因一是地区经济水平发展有限,项目开发支撑力不足,二是生态环境质量要求更高,自然保护工作压力较大,三是旅游资源分布较散,资源空间整合难度较大。当前的关键突破口在于始终坚持建设长江经济带上的绿色“文化强县”总体目标,立足生态和人文“两个宝贝”优势,以建设长江三峡第一旅游目的地为导向,努力做到“创新驱动、复兴文化、绿色发展、增强韧性、统筹协调”。注重“创新驱动”——激发文旅发展新动力。通过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改变旅游产品形态,提升旅游品质和形象,通过“快旅慢游”提档升级工程,强化旅游服务支撑;践行“文化复兴”——引导文旅融合新方向。唱响“三峡之巅 诗·橙奉节”核心品牌,打造文化高地,活态保护存续至今的优秀文化遗产;坚持“绿色发展”——打造文旅融合新载体。坚守绿色本地,促进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促进旅游城镇化建设向环境友好型转变,促进泛旅产业向生态健康型转变;助力“增强韧性”——探索文旅发展新模式。构建智慧旅游管理体系,实施多元化经营管理模式,提高综合效益;加强“统筹协调”——开拓文旅发展新路径。对内整合组织架构和市场体系,全面布局,引进投资,盘活资源,提高综合实力。对外实行相关产业跨界合作,开展跨区域、跨品牌文旅交流与合作,强化对外开放。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对奉节提出的系列工作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区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聚焦“行千里·致广大”的价值定位,用好生态、人文“两个宝贝”,突出文化旅游重点,实施文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以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核心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中华诗城’和山水文化名城”为导向,筑牢文化发展基石、优化空间布局、促进深度融合、提升服务支撑、强化区域合作、创新营销模式、推进现代治理,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生产力,扩大文化旅游市场,推动全县“N+旅游”产业大融合发展,建成全域旅游城市和长江三峡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渝东北“三峡版”,努力开创“兴业兴城、强县富民”崭新局面,奋力谱写新时代奉节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二)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紧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层次改革,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发挥改革整体效应,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内外联动、相互促进的开放共享格局。

——坚持创新驱动。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推进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创新,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全面塑造文化旅游发展新优势,形成支撑文化旅游跨越式发展的王牌产品。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严守生态底线,严格执行环境准入政策。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整体规划、有序打造,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引领区域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延伸以文化旅游业为核心的产业链条,强化大景区、大文化旅游意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

——坚持全域发展。按照全景化、差异化、互补联动的全域旅游发展要求,推进文化和旅游资源全域整合,推进文化和旅游发展模式由单一景区开发向文旅综合目的地的全域化发展转变,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三)发展目标

2025年,文旅高标准融合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努力实现“景映天下、诗行远方”。重点景区全面升级,旅游环境全面优化,文旅产业全面提升,“三峡牌”“生态牌”“人文牌”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铸魂、文化赋能和旅游为民、旅游带动作用全面凸显,文化和旅游发展全域化、供给品质化、参与全民化、服务智慧化、效应最大化进展加快,文化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基本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长江三峡第一旅游目的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不断完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实现系统性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完成率达到100%,建设1个国家级精品博物馆和1个非物质文化产业园。

——文化旅游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以5A创建为核心,重点升级构建一批文化旅游精品体系,即:申创1个国家5A级景区、1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3个国家4A级景区。

——文化旅游产品供给质量大大提升。培育建成两大生态文化型旅游度假消费城区,即生态良好、文化厚重、商贸繁荣、文明宜居的文化旅游消费型旅游城区,及生态环境优美、旅游产品丰富的四季特色生态旅游度假养生型旅游城区。

——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文化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度不断提高,大众旅游深入发展,全县旅游总人次、总消费实现翻番,景区年购票游客突破300万人次、年接待游客量达到4000万人次、过夜游客突破230万人次、文化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亿元;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GDP9%以上,文化旅游企业增加150家,旅游从业人数30万以上。

展望2035年,全县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县,形成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文化和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创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文化与旅游实现深度融合,形成与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相称的旅游产品体系和服务体系,城市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跃升,全面建成长江三峡第一旅游目的地和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四)空间布局

依托全县文化和旅游资源基础,坚持以全域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统筹区域基础条件和文化旅游产品多元化系统开发的需要,创新人流、物流组织模式,强化区域中心旅游地和流向节点城市的枢纽辐射作用,构建以“一核一廊三区多点”的全域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建立通道引领、枢纽支撑、城乡一体、衔接高效、辐射带动的空间圈层:

“一核”集散——以县城主城区为中心,开展文旅服务提升和综合体建设,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一廊”引领——依托30公里滨江岸线(夔州街道—宝塔坪—草堂湖),打造国际知名的特色生态文化观光旅游带,推动文化成景区,营造集生态环境、城市气质、人文景观、精神生活融为一体的沿岸滨水生态文化氛围。

“三区”支撑——主要包括白帝城瞿塘峡片区、九天龙凤片区、平安青莲片区,推动文化进景区。“白帝城瞿塘峡片区,主要包括白帝城—草堂湖—夔门—瞿塘峡范围,该片区深度融入诗词文化、峡江文化、三国文化、夔文化和地方民俗等文化元素,整体打造自然的文化深度体验游。规划建设以开发文化创意项目,提升旅游体验场景化深刻化为主,引导白帝城片区文物相关企业单位参与旅游产品创意设计与开发制作,提升旅游产业美学价值;依托数字创意,促进大白帝城片区配套设施的完善与升级,提高文化旅游服务品质。“九天龙凤片区,主要包括九盘河—三峡原乡—天坑地缝—龙桥河—金凤山—大窝景区范围,该片区深度挖掘九盘河、天坑地缝等自然元素,整体打造自然观光和康养体育的深度体验游。规划建设以协调景区人文自然风貌,开发多样化文旅产品,打造探奇旅游目的地为主,提高文化旅游产品层次。“平安青莲片区,主要包括平安—竹园—青莲—公平范围,该片区深度挖掘红色文化、竹文化等红色资源,整体打造红色教育体验游。规划建设以保护开发历史文化街区,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建设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示范带、红色旅游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

“多点”融合——以特色“橙”文化资源为依托,以高山中药材资源为重要支撑,保护开发传统村落和民俗风情村寨,扎实推进“三峡原乡”品牌的升级和推广,在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田园综合体,拓展农旅融合产业链,建设“三峡原乡”特色产业带。

三、打造文化高地

深度挖掘文化题材,以“中华诗城”文化品牌为引领,塑造文化IP形象。推进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系统性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加强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诗意天地、诗歌高地和诗人圣地“三地诗城”,争创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奉节典范,筑牢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石。

(一)塑造“诗城”大文化IP

深入开展诗歌文化节庆活动,提升文化素养。一是构建诗歌文化文学体系,挖掘廉政奉公之诗歌、峡江文化之诗歌、三国文化之诗歌、移民文化之诗歌和新时代诗歌等文化元素,形成一批研究成果。二是加快诗歌文化节庆品牌塑造,高水平举办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诗词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诗词六进”活动,持续举办“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和夔州诗词挑战赛,高质量办好中国·奉节编剧年会、中国·三峡国际文化旅游节、土家女儿会等节会活动。三是提升全民诗歌文化素养,以决战决胜全国县级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抓手,推行“诗承千年、德润万家”活动,培养全民诗书情怀。

加快推进诗城文化项目建设,增强文化氛围。一是加快“玉带双珠”项目的文化建设,全方位展示诗词文化;二是提升“归来三峡”演艺水平,根据市场需求和游客反馈,对节目内容进行提升。围绕节目建设一系列文化旅游衍生项目,打造“归来三峡”诗词文化实景演绎主题研学基地,提升节目市场认可度和影响。三是加快实施县域文化景观节点完善工程,挖掘诗人逸闻趣事、复原诗意空间、还原吟咏场景,建设中国诗词大会永久会址、红叶画廊、最美步道、竹枝词主题公园、杜公祠、擂鼓台、太极亭修复等项目;四是推进开展城市文化植入工程,对城市公园、小区、广场、机关单位、学校、高挡墙等植入诗词文化,以文润城,以文美城。

(二)留住城市发展的“根”和“魂”

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一是开展历史文物、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和古树名木等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文化挖掘工作,采用“微改造”的“绣花”功夫对县内历史文化名村和名街进行修复。实施文物资源普查与信息公布工作,并录入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完善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和日常预防性保护工作。二是加强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全面加强考古调查与发掘,完善消落区地下文物巡查保护,积极开展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与研究利用,丰富奉节博物馆展示内容。三是加快开展世界级、国家级遗产精品创建工作,启动申报白帝城大遗址世界文化遗产和天坑·地缝世界自然遗产工作。将《归来三峡》打造成世界级演绎精品,将夔州博物馆建成国家一级精品博物馆,推动文物资源开放利用。四是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记录体系和档案数字化建设,加强项目存续状况评估,夯实保护单位责任,加大传承人扶持力度和动态评估管理,探索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加强青年传承人培养。五是加强遗址保护工作。采取抢救修缮、保护和整治遗址周边环境等具体措施,对“瞿塘峡摩崖石刻——抗战摩崖题刻”国家级抗战遗址进行重点保护。

深入弘扬夔州文化精神。重点对夔文化脉络进行深入梳理和研究,推出夔文化寻根之旅。一是挖掘奉节“奉公守节”、“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建设政德党性教育基地和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二是建设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建成古木非遗小镇,再现老夔州记忆。三是加强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深度挖掘非遗文化、民俗文化,培育夔梳、刺绣、诗词画等旅游文创产品。四是围绕大白帝城遗址复建夔州古城,复原南城、擂鼓台、卧龙寺,挖掘传承活化利用夔文化和诗文化,深入阐释文物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时代价值。

(三)推动乡土文化复兴

持续推进乡土文化传承。一是保护乡村中的家训、家风、家教,让其世代传承,培养新乡贤成为新时代文明的传递者。建设一批有奉节特色的乡情馆、村史馆。二是积极培育乡村文化传承人,实施乡村文化传承人培养工程,全面补齐乡村文化人才短板。做好县内文化保护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社会文艺团体、乡土文艺团体发展,为丰富基层民众文化生活、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奠定基础。

重点推进乡土文化创新。一是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实施“单一发动向多元互动”行动,提倡乡镇和部门开展文创产品大展示,深入开展“一村一品”文化演艺大比武。二是结合当地的产业发展、文化特色等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实践,打造一批城郊休闲型、农旅融合型、精品民宿型的乡村文化振兴特色小镇、示范村社。

(四)构建文化创造性发展新图景

推进文化产品创造性转化发展。开发高品质的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推广“创意下乡”、“创意进景区”。一是推进文化用品装备制造业发展,重点发展特色文化用品、文化科技设备、文物保护装备、文旅装备制造等产业。二是推动影视编剧产业提质升级,常态化举办中国奉节编剧年会,构建影视编剧产业联盟,推动影视、音乐、电竞、玩具、服饰等衍生产业联动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精品演艺和舞蹈产业,做优戏剧、歌舞、曲艺、杂技等文化艺术,推进演艺与旅游融合,打造一批文旅演艺精品剧目和演艺文化品牌。四是加快发展工艺美术、印刷包装等产业,鼓励文化创意设计,促进创意设计服务与制造业融合。五是振兴传统工艺,推动夔梳、石雕、版画、夏布、陶瓷、龙灯彩扎等传统工艺产业向品牌化集群化发展。

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新业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推进“上云用数赋智”,加强创新和产业链对接。一是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丰富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数字文化产品供给。二是提高创意设计发展水平,促进创意设计与实体经济、现代生产生活、消费需求对接。三是推动上网服务、歌舞娱乐、游艺娱乐等行业全面转型升级,引导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提升服务质量,拓展服务人群。

积极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要求,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产业融合的文创园区、基地、小镇等文化产业集聚区。一是与国际、国内顶尖传媒合作,在天坑、地缝、旱夔门、迷宫河建成极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影视、摄影、写生基地。二是加大旅游商品开发,推出夔梳、眼镜等多种旅游商品,配套夔州古木、生态康养、三峡奇石等特色商品市场,引导商户开办特色旅游商品店。

推进文创产业载体平台建设。实施创客行动,激发创新创业活动。大力培育文创企业,围绕影视制作、文学网络视听、移动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企业,开发创作一系列文化主题特色产品,完善特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链发展。

(五)构建全社会参与文化弘扬的社会氛围

突出自然历史特色,提升公共文化水平。优化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布局,对县城进行整体风貌改造,系统提升城市历史文化氛围感。依托新兴传播渠道,以数字化、全媒体等多种形式生动再现奉节的历史文化风貌,加强宣传推广,彰显“千年诗城”文化品牌风采。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用好县融媒体中心。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实施公共文化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打造反映时代新气象的文艺精品。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围绕“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推动文化公共服务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做好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和古树名木等保护工作,让更多文化瑰宝活在当下、服务当代。

促进全民参与文化。多措并举,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开展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发展,促进文化参与全民化。增强全社会参与意识,引导居民以主人翁态度共同参与旅游建设,营造文明旅游新风尚,健全旅游发展受益机制;加强文化惠民工作,引导奉节县全民参与开展文化创造和文化宣传,开展各种形式文化论坛和活动,提升全民文化素养;积极培育乡村文化传承人,全面补齐乡村文化人才短板,做好县内文化人才保护工作队伍建设,支持社会文艺团体、乡土文艺团体发展,为丰富基层民众文化生活、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奠定基础;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广泛培育文化旅游创新型人才,充实人才队伍

专栏一文化保护与输出重点项目

峡江文化:建设民俗风情文化体验区,包括传统民族居住区、古城遗址文化、展览馆、博物馆、风俗民情体验馆、休闲茶楼、特色主题酒店等;打造长龙山道教文化体验区,保护修缮天仙观,配套完善养生步道等相关设施。

诗歌文化:建设中华诗城文化产业聚集区(白帝诗歌小镇),包括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安置房、景观绿化及休闲设施等;升级改造《归来三峡》观演台项目,完善《归来三峡》观演设施、配套建设,加大舞美、灯光、音效等合成排练力度;建设中国编剧年会节会、会展活动中心;建设中华诗词文化滨江诗城文化长廊(“玉带双珠”文化大道);建设竹枝词主题公园,设特色文化主题步道,配套相应文化元素标识标牌等。

三国文化:建设擂鼓台遗址三国文化展示中心,打造三国风情商业街区,以三国时期夔州建筑特色风貌为基础,形成独具三国特色的渝东北美食文化主题街区。

夔州文化:建成夔州古镇、古木非遗小镇,再现老夔州记忆,深度挖掘非遗文化、民俗文化,打造一批古城、古镇、古村,培育夔梳、刺绣、诗词画等旅游文创产品;升级打造夔州历史文化古城,包括游客接待中心、休闲区、文化宣传展示区、旅游电子信息网络等。

文物保护:保护建设白帝城遗址博物馆及考古遗址公园,设考古体验中心,修缮加固子阳城和擂鼓台城墙、加固保存较好的城墙;启动市县级文物保护点修缮整治项目,对10个市级文物、31个县级文物进行修缮保护加固。

文化创意:建设文创特色商品市场,包括夔梳、夔州古木、眼镜、三峡奇石等100种旅游商品展示中心,打造一批特色旅游商品市场和文创产业载体平台。

四、优化文化旅游发展布局

坚持南北互补、东西贯通、点线面结合,以全域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建设核心景点辐射区和文旅发展产业带,培育“五维一体”产业体系,形成通道引领、枢纽支撑、城乡一体、衔接高效、辐射带动、均衡协调的文化旅游发展布局。

(一)优化文化旅游发展布局

构建全域旅游空间布局。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整合,以文化生态保护红线为基础,优化各景区开发边界和红线,发挥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突出一体化多旅融合,加快打造“一核一廊三区多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竞争力。

建设特色功能区和重点产业带。以核心文化旅游景区、旅游休闲街区、夜间经济聚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村落、文化旅游综合体等为支撑,将“大景区”与“微旅游”结合,形成一批具有辐射性、带动性、示范性的文旅产业增长极,不断打造中高端文化旅游新业态。

(二)培育“五维一体”旅游产业体系

深入实施“旅游+”发展战略,促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交旅融合、城旅融合、商旅融合、体旅融合,构建“旅游+N——灵动水系+文化深植+森林康养+科考研学+乡村田园”五维一体的旅游产业发展体系,强化大旅游意识,推动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打造策划一批新旅游项目,丰富文旅产品“精品+多元”多元供给,以差异化和特色化为战略,构建面向高、中、低端不同层次细分市场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加快推进六大旅游目的地建设

深入挖掘奉节旅游六大特色,打造主题明确的系列产品,推出“品质+创意”全天候、全季节体验产品,构建全方位旅游体验模式,建设自驾行摄、生态康养、诗歌朝圣、民俗美食、科考研学、极限体育六大旅游目的地,全面丰富奉节旅游产品,彻底改变当前旅游产品单一的现状。

打造自驾行摄目的地。精心设计自驾游交通线路,加快建设自驾游基地、户外营地,打造一批精品摄影点,推出自驾行摄旅游宝典。扶持旅行社发展特色产品,推介主题线路。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为各地来奉采风摄影家及摄影团队提供专业方便的服务。培养本土摄影师和摄影导游,打造精品自驾行摄线路及制作“三峡之巅 诗·橙奉节”自驾行摄手绘地图(掌中宝),高水平举办“中国奉节国际山水摄影节”,加入全国摄影10强县联盟和申报中国醉美摄影旅游目的地,建设一批自驾驴友驿站,打造本土摄影打卡网红景观。

打造生态康养目的地。将康养与景区充分结合,实现康养的功能价值和景区景点的美学价值相互融合。充分融入民俗、诗词等文化元素,创新静养、食养、医养、气养及武术、健身操等康养手段的形式,增强仪式感和趣味性。依托“九天龙凤”富集的生态资源,延伸森林游憩、避暑、疗养、保健、养老等产业链,建成独具魅力、充满活力、面向国内外的生态旅游康养基地,打造医药康养、武术康养、休闲康养等产品,提升“三峡凉都”生态康养品牌影响力。

打造诗歌朝圣目的地。充分剖析诗词文化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核和深厚哲理,以诗词文化为切入口,将奉节打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回归的地标。讲好“奉节故事”,用好“人文宝贝”,建设好大白帝城遗址、白帝城诗歌小镇,打造集展示诗人塑像、诗作和思想为一体的诗人圣殿,营造诗意空间,活化诗词形态,做实诗词地标。

打造民俗美食目的地。在保持奉节美食原味的基调下,进行改良升级和品牌包装,充分展示美食的制作工艺,融入文化元素,使民俗与美食充分结合,全面打造民俗美食目的地。以“三峡原乡”民俗美食为核心理念,加快形成一批城市旅游美食综合体,展示“原山原水老家原滋味,乡里乡亲邻里乡情浓”。

打造科考研学目的地。创新研学形式,做到寓教于乐,乐中有教,推动奉节科考研学旅游实现观、听、思、辩、讲、做等形式的融合。大力发展研学旅行产品,创建奉节研学旅行新品牌,努力建设国家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打造极限体育目的地。坚持“极限运动+山水环境+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以空中、山地、水上和冰雪极限运动为特色,打造集全球顶级赛事、极限运动体验、极限运动展演、大众休闲运动等功能于一体,兼具观赏性、刺激性、参与性、互动性的全球极限运动体验圣地。因地制宜地开展“探险、骑游、登山、滑翔、野营、漂流、古道”等融体育健身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培育国际性体育旅游精品赛事,建设攀岩小镇,建设一批体育旅游综合体、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旅游线路,实现极限运动基地与自然风光的结合、极限运动与景区景点的结合。

五、全面提升一批“硬核”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全面推进A级景区群建设,开展景区“创A升A”工作,推进景区景点提质升级,打造一批资源禀赋突出、有影响力的“硬核”引擎景区。

(一)全面打造“白帝城·瞿塘峡”文化深度体验游

加快推进大白帝城遗址保护工作与景区开发工作,树立大白帝城概念。一是保护性开发大白帝城,启动紫阳城、擂鼓台、皇殿台、烽火台建设,丰富大白帝城景点,完成白帝城·瞿塘峡景区5A创建,实现创建国家5A级景区“一大突破”。二是升级“三峡之巅”精品生态景区,加大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基础设施、景观小品建设,提升景区文化内涵,提升景区承载量和景点品质。三是开发环草堂湖景区,引进高端企业围绕水上、水面、水下和环湖四周进行产品开发。四是提档白帝城直升机停机点和最美步道,完善水上游设施,实现空中瞰三峡、陆上玩三峡、水上游三峡。五是建设夔州博物馆二期工程,申创国家一级博物馆。

(二)整体打造“九天龙凤”自然深度体验游

加快推进“九天龙凤、福地洞天”景区群建设。突出喀斯特地质奇观资源优势,推动天坑地缝申创世界自然遗产,提档“迷宫河——天坑地缝”景区,开发九盘河、金凤于云海景区,升级龙桥河、旅游环线,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规划建设理念先进、市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三)加快打造“平安青莲”红色教育体验游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打造长江三峡腹地知名红色旅游目的地。一是推进红色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突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教育与服务水平。二是完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以平安、青莲、竹园等红色遗迹为核心,以展现先烈在奉节浴血奋战的感人事迹为主线,推出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融合发展。三是创新红色旅游展陈方式,开展红色旅游宣传推广,提升红色旅游发展活力。

专栏二“硬核”景区重点项目

“白帝城瞿塘峡”片区:提档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建设接待中心,配套建设停车场、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收运、厕所、消防安防、应急救援、游客信息服务等设施;建设“三峡第一村”,按照5A景区标准,配套建设“入口桃源、橙意橙享、古树奇缘、夔州古渡、崖顶飞瀑、水涧枫池、三顾三峡、云浮林间、依然茗舍、朗月酌亭”十大景点;开发环草堂湖景区,建成大夔门生态山水文化休闲度假区,设诗歌奉节文化体验区、全国橙文化展示区、古蜀农耕文化展示与体验区、艺术广场、观山民宿、诗城溪居酒店中心等;建设海军军事文化传播基地,内设海军军事博物馆、舰艇展示泊位、海军装备户外展示场地等;改造提升“三峡之巅”国家森林公园;完善“三峡之巅”景区配套基础与服务设施。

“九天龙凤”片区:建设天坑地缝探险项目,包括山野路拓展、露营基地等;打造“兴隆印象”景区,包括游客集散中心、客运中心、民俗体验街、特色美食街、巴渝客栈、夔州文化广场、剧场、会展中心等;建设喀斯特地貌主题公园,包括环幕科教厅、地质展览中心、徒步游览体验区、神秘科教体验园;新建土家族体验中心(土家族博物馆);完善天坑地缝国家登山步道配套设施,配置导视标识、警示标识及部分文化景观小品;升级打造九盘河景区。

“平安青莲”片区:打造川东游击队(奉节)红色特色旅游小镇,配套建设国防教育、学生研学教育基地、人物雕塑,人居环境改造、箭楼、碉楼、红色纪念博物馆、景区标识标牌及工程、绿化等附属设施;建设竹园历史文化名镇,修缮竹园老街建筑,新建游客接待中心及整治景观环境;建设渝东北民兵训练综合基地,传承红色革命文化。

国家品牌创建:以目标为导向实施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相关重点工程,全力做好国家5A景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国家级品牌创建示范工作。

六、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促进“农业+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城乡融合进程,推动农村绿色化、品质化、智慧化提档升级,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展现“原山原水老家原滋味,乡里乡亲邻里乡情浓”魅力,打造乡村旅游胜地,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区。

(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把城乡融合发展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机衔接起来,以城带乡、以文化人、以旅兴业。将县、乡镇、村、景区扩展区建成生态宜居城市的主体,建设全国著名生态养生度假宜居地,形成“县城1小时”和“景区1小时”乡村旅游圈。

全面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环境整治,形成“山青、水秀、林美、田良、路畅”的乡村景观环境。推进“三峡原乡”建设,保护乡村风貌、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完善乡村旅游道路、停车场、旅游接待中心、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试验示范县建设,完善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基础设施、构建产业体系、治理生态环境、深化农村改革、梳理文明新风、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基层组织等。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城、乡、景建设布局,一体化规划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构建以文化旅游为引领的产业体系,打造一批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景点和文化创意集聚区,增强文化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能力,提升旅游业就业服务能力。以旅游接待服务为牵引统筹配置医疗卫生、养老等城乡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要素资源流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用工市场和就业促进政策。

(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唱响乡村旅游“四季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三大文化脉络为精神内涵,融合自然、气候、地质、植物等元素特征,科学开发一批乡村精品旅游景点,打造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点,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创新乡村旅游业态,推出春赏花、夏消暑、秋观叶、冬玩雪旅游产品,唱响乡村旅游“四季歌”。

做强“三峡原乡”旅游品牌。统筹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借力三峡后续扶持工程,深度促进特色化、品牌化农旅融合发展,巩固脱贫成果。积极培育“中国橙都”、“三峡原乡”品牌,以“三峡第一村”等景区为载体,充分挖掘生态、民俗、农耕、气候等特点,开发农事活动、农业科普、农产品采摘等体验性产品,打造脐橙休闲观光采摘园,推动民宿精品化发展,建设农旅融合示范点、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重点村),打造“微旅游”首选地,吸引更多游客到奉节领略“三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的乡村风光。

(三)打造奉节地理标志

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建设田园综合体。发挥“自然天成”脐橙品牌优势,建设中国长江柑橘博览园、朱衣砚瓦脐橙采摘体验园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点,打造奉节地理标志。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大力发展脐橙、猕猴桃、石笋葡萄等农产品加工,推进脐橙加工“工业+旅游”融合示范工程建设。

专栏三乡村旅游“四季歌”重点项目

乡村旅游:建设云雾土家族乡村民俗风情街,进行乡村环境整治,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开发云雾土家族乡屏峰石林乡村旅游,新建游客接待中心、游客通道、观景平台、生态停车场、公厕及相关旅游设施;开发云雾土家族乡红椿坝乡村旅游,新建游客接待中心、趣味游玩中心、环湖跑马道、环湖骑行道、环湖景观带、露营基地、及游玩设施,修缮加固猫儿梁登山步道;打造乡村旅游示范点心项目,新增四星级农家乐10家,五星级农家乐5家,完善道路、接待中心、观光步道、游乐设施、绿化工程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长安田园康养生活示范中心,包括菜畦地,建设集康养、运动、休闲、田园劳作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示范中心;建设五马镇樟木村生态产业观光园4A级景区,改造升级游客接待中心,新建农产品加工作坊、游步道,完善绿化、厕所及相关附属设施;建设中国长江柑橘博览园,包括土建工程、给排水工程、电气工程、采暖通风工程、消防工程、装饰工程、绿化工程等相关配套工程。

七、大力发展赋有特色的大康养产业

推动“康养+旅游”融合发展,发挥各地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布局康养业态,做大做强“国医养生、风景养眼、美食养身、运动养体、文化养心、宜居养气”六大产品,加快布局康养产业,创新主题康养融合发展模式,丰富康养产品供给体系,唱响“三峡凉都”品牌,打造长江三峡生态康养度假胜地。

(一)推进旅游与健康医疗融合发展

推动“国药养生+旅游”发展。以县城、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为载体,重点聚集医疗健康综合服务、中医药加工、健康食品加工、技术平台支撑、创新企业孵化、康养与文旅融合等功能,引领中国诗橙大健康产业创新发展。鼓励企业加快保健品、生物制剂等产品开发,拓展生物制药在大健康产业各领域的应用新空间,推动“国医养生”快速发展,打造三峡库区生物制药研发生产基地。支持中药资源丰富的区域建成集中医药观赏、中医药文化展示、中医药工艺体验、中医药保健养生等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综合体。

推动“健康医疗+旅游”发展。以“云龙长兴”南部山区为核心载体,加快建设一批集医疗康复服务、生活护理服务、精神心理服务、老年文化服务等的医养结合基地和生态康养小镇,推动“宜居养气”提速发展。引进大型医学机构和养老机构,开发理疗养生包、中药SPA等产品,实现医养。开发龙桥野生天麻等养生佳品和富硒农产品等特色养生资源,开发养身汤包等产品,实现食疗。

(二)丰富康养旅游产品和业态

推进体旅融合发展。依托山水生态资源,促进运动康养旅游发展。大力开发徒步、攀岩、漂流、骑行、垂钓、高空、水上等消费引领性强、游客参与性广的体育旅游项目和业态,以“九天龙凤”户外运动旅游开发为重点,建设一批极限运动户外训练基地、生态体育公园、露营基地等养身载体,推动“运动养体”潜力提升,打造一批运动康养小镇和示范基地。

丰富生态康养产业链供给。推动业态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健全集体验、运动、养生、休闲、避暑、创作、美食等于一体的生态康养产业链,形成丰富多元的康养业态和产品体系。加快兴隆生态康养小镇、土家族风情康养小镇、长龙山禅意康养小镇、诗歌康养小镇等文化小镇、研学基地体裁项目建设,推动“文化养心”全面发展。以县城及集镇为重点,开发推广盬子鸡、夔门醉虾、斑鸠豆腐、纤夫烧肉等本土传统食品,不断改进菜品质量,提高营养转化效率,建成一批健康食品特色街区,推动“美食养身”集聚发展。支持本土房地产企业、引进国际国内品牌地产商,开发建设以旅居地产为依托的高品质康养特色小镇。

(三)打造国家级生态康养度假区

围绕中高端康养度假产品,瞄准中高端消费群体,开展联合营销、共生营销和协同营销,提升“黄金三角”生态康养知名度,唱响“三峡原乡·康养奉节”等生态康养旅游品牌,打造生态康养胜地。加快兴隆片区建设,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围绕“三峡凉都”定位,大力开发康养产品和服务,以茅草坝、兴隆场镇、龙桥河、乌云顶、天鹅湖、伞把顶、白鹤坝等为中心布局一批中高端气候康养度假项目集群,以点串联形成一批康养休闲度假线状产业带,共同建设由“生态基底+智慧运营+立体景观”构成的国家级生态康养度假区。

专栏四生态康养重点项目

康养基地:建设国家机关定点康养基地,包括、场地平整、道路、休养院、老年大学、康复中心、活动中心、商务中心、接待中心、绿化等相关配套工程。

康养度假区:打造九天龙凤生态康养度假区,建设康养小镇,包括健康疗养、医疗美容区、文化体验区、休闲度假区、体育运动场、健康产品等业态;建设三峡康养旅游示范项目,修缮保护瞿塘村传统村落房屋,建设生态搬迁居民点,配套完善道路、绿化、观景台、环保、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小品景观及设备设施购置等;建设关门山大峡谷—渡口坝康养景区,配套完善康养管理用房、道路、绿化、观景台、环保系统、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小品景观等。

体旅融合:建设九盘河旱夔门景区攀岩项目,包括标准赛道、赛事场地、赛事服务设施,完善防护设施、标志标识、智能化配套设施建设;建设逍遥谷野外生存项目,包括野外生存训练基地以及相关生存、拓展、水上运动等配套设施;建设龙桥河户外极限运动拓展体验基地;建设三峡之巅山地自行车挑战赛配套设施项目,包括自行车赛道、赛事服务设施、攀岩设施等,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八、加快建设以景城融合为主的消费性型旅游城市

统筹抓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推进旅游目的地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山水与城乡的融合,把自然山水、历史人文、田园风光等融入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美化城镇景观,提升城镇旅游服务能力,构建山水人文城镇发展新格局。

(一)优化全域文化旅游环境

持续推进全域环境整治。开展宜居环境建设,在全县范围建设经济社会繁荣、人民富裕安康、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社会安定文明、生活舒适便捷、文化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宜居环境。一是建立主客共享、居旅相宜的县域田园特色大景区,应用文化符号打造公共休闲空间,构筑特色城乡风貌。二是实施旅游能效提升计划,倡导绿色旅游消费,推广节水节能产品、技术和新能源燃料的使用,推进节水节能型景区、酒店和旅游村镇建设。三是主要旅游村镇实行“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和垃圾污水无害化、生态化处理,全面优化旅游环境。四是深化厕所革命,加快完善主要景点、景区沿线及车站休憩区域等节点厕所布局,新建改建一批A级旅游厕所,“内外兼修”提升旅游厕所建设标准与品质。

重点推进核心线路风景美化。一是推进风景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交通驿站、慢行系统建设,推动旅游线路林相景观改造,建设一批景观公路,串联景点、公园、村庄、民俗风情街、生态景观等。二是升级“诗橙大道”景观,对城区公园、广场进行提档升级,加快滨江滨湖休闲旅游带建设。三是建设朱衣滨湖休闲景观带,升级朱衣滨河公园,启动宝塔坪、朱衣、县城夜景灯饰景观工程,打造“三峡醉美夜景城市”。四是打造平安青莲红色旅游带、长龙山生态旅游团、云龙长兴土家族民族文化体验组团、天坑地缝探奇观光组团等主题特色景观风貌。

推动营造良好社会服务环境。一是推动公共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纪念馆、体育馆、展览馆、城市休闲公园、红色旅游景区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公共资源免费开放。二是强化居民的文化旅游参与意识、形象意识和责任意识,注重旅游人行话服务、无障碍设施、多种语言标识,鼓励旅游场所对特定人群实行价格优惠。

(二)着力打造文化旅游消费综合体

创新建设文化旅游休闲街区。一是建设旅游县城、风情小镇、文化街区等城市文化旅游消费综合体,优化游购娱体验环境,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消费体系,综合开发建设高品质休闲聚集区。二是以“高铁枢纽、旅游服务、综合商业、现代物流”为功能引擎,打造奉节新门户,塑造产城融合发展的生态型宜居新区。

激发城市旅游消费。实施“巴渝新消费”行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一是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探索发展智慧消费新零售业态。二是大力发展小店经济、假日经济,打造一批周末旅游目的地,发展体验式、个性化消费模式。三是加大“奉节精品”推广力度,传承振兴经典老字号,促进本地消费品品牌化、精品化发展,增加特色地方产品供给。四是创建海成·夔门印像国家级文化旅游夜间经济消费聚集区。

专栏五景城融合重点项目

环境优化:建设龙桥土家族乡村风貌休闲绿道,完善健身步道、导视标识、警示标识及部分文化景观小品等设施;整治白帝庙环岛、古象馆外侧、草堂湖、西部新区库岸,配套建设步游道及自行车道,土地岭人行桥,完善绿化、亮化景观设施,排水、标牌、警示牌、会车道、路标等配套设施;长江南岸滨江文化长廊,设滨江文化景观大道,配套健身骑行步道、青石铺装、沿途绿化、警示标识系统、休闲设施、垃圾桶及部分文化景观小品等设施;改造“千年诗城”整体城市风貌,对三马山老县城进行整体风貌改造,改造升级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牌、广告、栏杆、灯饰等设施,围绕“千年诗城”这一核心理念,系统提升城市历史文化氛围感,彰显城市文化品牌形象。

消费综合体:建设兴隆旅游新城滨河商业街,配套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宝塔坪历史文化街区(诗词文化景观大道),提升宝塔坪至白帝城景区景观,建设观景平台、人行道及梯道、给排水管网、消防、安防、照明、环卫设施、绿化等,配置宝塔坪旅游码头100m趸船一艘;配套三峡滟滪街基础设施,包括游客集散中心、客运中心、民俗体验街、特色美食街、巴渝客栈、夔州文化广场、剧场、星级酒店、会展中心等;建设高铁生态城文旅综合服务中心,在高铁站场出口,建设大型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以及汽车换乘中心;打造生态休闲娱乐特色主题街,改造宝塔坪特色文化、兴隆生态康养2条主题街区,配套相关设施。

九、提升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按国际通行旅游服务标准,围绕打造“快旅慢游”全方位服务体系目标,从软硬件环境全面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完善文化旅游公共基础设施,提升文化旅游服务质量。

(一)升级“快进慢游”设施体系

完善快进交通体系。一是加快对外交通完善,强化奉节至云万开、重庆市区、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重要城市的联系,满足高密度、远距离和大流量的旅客和货物运输需求,加快建立“三铁五高六港两机一网”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二是强化客用枢纽旅游服务功能,优化提升奉节客运站旅游交通功能,推动一批公路客运站向旅游集散中心转变,推动乡镇客运站改造升级,打造一批集旅游集散、商贸展示为一体的乡镇综合客运站,助力乡村旅游。三是加强“金三角”旅游环线联系,以优化路网等级结构为主线,实施“瓶颈路”“拥堵路”段扩容改建,加快推进国省道升级改造,全面提升国省干线路网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构建长江三峡“黄金三角”文旅协同发展示范区内部旅游环线。

升级慢游服务网络。构建“县城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旅游区/乡镇/交通枢纽游客中心+旅游服务点”的三级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实现旅游咨询、投诉、换乘、自助游、团队游、购物、休憩、活动推介等复合功能。一是实施重点景区快速交通建设,建设景区大连通、景点大连线,打通旅游交通“最后一公里”。全面提高旅游交通承载能力和安全系数,建成县城至兴隆、县城至机场2条旅游风景道,论证县城至白帝城、白帝城至九天龙凤2条县内旅游有轨电车专线方案。二是健全旅游集散服务体系,完善城区停车场建设,优化宝塔坪游轮过夜港,加快建成“大三峡”区域旅游集散中心、长江三峡和西安-长江三峡-张家界旅游黄金通道换乘服务区,促进交通格局从“通道节点”向“区域枢纽”迈进。三是完善慢游体验交通网络,规范县城至九天龙凤骑行线路,开辟三峡之巅登山步道、摄影路线、交通驿站。大力推动水上旅游发展,建设宝塔坪、三马山、草堂河三处旅游客运码头,发展环草堂湖水上快艇。启动建设新白帝城、天坑地缝两处通用机场,发展直升机旅游观光,实现“水陆空”漫游奉节。

(二)完善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建设

围绕旅行出行全链条,加强与旅游平台企业合作,结合景点布局,构建旅游直达专线、旅游精品专线等。完成县城—长江大桥—老—白帝城—夔门的亮化,开通县城—白帝城夜游,实现陆上游向水陆并进旅游转变。开通瞿塘峡深度游、“巅峰双峡”(三峡之巅、神女峰)游。合作运营“奉宜奉”观光游,真正实现“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李白愿景。四是从原春夏游向“四季游”转变,提升徒步三峡游品质,做大做强百草园冬季冰雪体验游。五是打造三国历史文化游线,以白帝城为依托,创作实景演艺作品,开发沉浸式多维体验项目,讲好三国故事,加强与周边地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客源互送。六是充分挖掘平安乡红色资源,打造“川东游击队小镇”研学线路。七是结合全县通用机场、北部湾邮轮母港和高速高铁建设,积极培育低空旅游、邮轮旅游、高铁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游线。

(三)提升接待服务体系质量

提档住宿接待体系。提升城市酒店水平,引进国际知名涉外酒店数个,增加一批三星、四星、五星级酒店,建设10个以上诗词、脐橙等主题特色酒店,加大快捷酒店、商务酒店引进力度。新建一批具备文化特色的生态住宿设施,进行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经营、绿色服务和绿色管理。发展白帝瞿塘片区“诗境漫步”性格文化式主题酒店、九天龙凤片区“康养体育”极限探索式树洞民宿酒店、平安片区“爱国、怀旧、文青”的旧时代复古主题酒店等不同主题的生态酒店。

优化餐饮服务品质。推动旅游餐饮与文化结合,发展美食旅游。引导现有餐饮店在菜品开发、用餐环境、服务水平上提档升级,打造以非遗美食为主的“三峡第一桌”美食品牌,全面开发夔府宴、李白酒等系列菜品,组建特色美食推广联盟,推出个性化套餐,制作“奉节美食手绘地图”。加快形成一批城市旅游美食综合体,深入开发滨江国际、夔门印象美食街,打造夔门印象休闲美食、宝塔坪特色文化、兴隆生态康养3条主题街区,规范三马山片区(不夜城—滨江国际—夔门印象)夜市区。发展融合不同文化特色的美食菜品,在县城开发川东菜系、白帝瞿塘片区开发三国文化菜系、九天龙凤片区开发乡巴佬菜系、平安青莲片区开发绿色养生美食和药膳美食系列。

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服务体系。规范化、高品质实施城市标识、交通标识、旅游标识、广告店招牌建设,推进双语标识体系建设,融入电子智能功能,积极推进城旅融合。规范设置交通引导系统,形成道路系统与地图系统协调一致的多方位数字化引导系统。在通往旅游集散地、旅游目的地、旅游集聚区、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主要道路上,设置规范醒目的中英文交通指示牌。在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旅游支线公路、公共活动场所、车站广场、主要街道等逐步普及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和旅游形象展示标识。完善旅游景区的导览标识设置,改进和完善各级景区内部场所标识别系统。建立旅游解说系统,完善导游服务系统,主要旅游景区逐步实现无线导游和多语种自动导游机服务。

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体系和方法,推行服务质量承诺制度。加快建立旅游服务质量监测机制,推进监测结果应用,督促引导社会各方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水平。三是加强旅游服务质量数据归集和共享,探索在主要旅游服务场所推广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二维码,建设旅游服务质量大数据平台。四是探索建立旅游服务质量认证体系,鼓励旅游市场主体、相关合格评定机构及各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旅游服务质量认证工作,推动旅行社和在线旅游企业的产品创新,提高专业服务能力。

(四)加快发展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重点推进在地服务智慧化。一是加强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互联网+旅游”,加快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发展,涉旅场所实现免费Wi-Fi、通信信号、视频监控全覆盖。二是开发智慧旅游一站式平台,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模式创新。推进预约、错峰、限量常态化,建设景区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推出综合信息服务、美食导航、商品推介、项目排行榜、热门景区推送、经典线路推荐等个性化服务,配备高可视化程度的奉节旅游地图,打造“线上景区”一站式服务,真正实现“一部手机游三峡”,让八方游客慕名而来、满意而归。三是加强智慧旅游相关标准建设,推进全域智慧旅游零换乘服务,3A级以上景区全面建成智慧景区,提高县城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和景点旅游服务中心等关键旅游配套设施标准化、人性化建设水平。

创新推进“云游夔州”出圈。一是培育云旅游、云直播,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鼓励定制、体验、智能、互动等消费新模式发展,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增加游客粘性,降低天气等不可控因素对文旅的负面影响,加强奉节文旅产业的韧性。二是全面推进大数据、云计算、5G、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高新视频、超高清电视、北斗导航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开发各类虚实结合的创新场景,打造“云游夔州”旅游平台,建构可望、可及、可游、可对话交流的云上文旅空间。

专栏六服务功能提升重点项目

“快进慢游”设施:建设国际旅游邮轮母港,打造综合性豪华游轮码头,建造维修游轮配送基地,加油、物质配送基地以及其他配套服务功能区;建设宝塔坪游客换乘中心及停车场,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地下停车库和其他地上建筑等;新建小寨电站缆车道,并配置安防设施;建设茅草坝房车营地,配套完善道路、绿化、观景台、环保系统、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小品景观及设备设施。

接待服务设施:完善九天龙凤国家级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接待中心、停车场,配套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收运、厕所、消防安防、应急救援等设施;升级夔州历史文化古城服务水平,建设旅游集散中心、游客接待中心、游客咨询中心、星级宾馆、购物餐饮步行街、旅游电子信息网络等设施;建设桃子山游客服务点,包括服务中心、住宿、救护、餐饮、咨询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一批城市星级酒店及涉外酒店,建设2个五星级酒店,其中引进国际知名涉外五星级酒店一个,建设一批三星、四星级酒店,引进全国连锁酒店、快捷酒店、商务酒店数十家。

智慧旅游:建设全域智慧旅游平台工程,包含1个核心平台,2个二级平台和若干网点,形成一个覆盖全县的智慧旅游服务网络工程;开发全域智慧旅游项目,包括数值控制中心、机器人动漫、云旅游等智慧软件系统,配套相关设施。

十、加快建设内陆文旅开放高地

深化国际国内旅游合作,创新交流合作的机制、内容和方式,推动区域“资源共享、景区互推、客源互送、商品互进、有序竞争、实现合作”,推动合作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质量迈进。进一步深化“成渝五绝九城联盟”合作,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擦亮“三峡之巅 诗·橙奉节”核心品牌,整合文化旅游营销渠道,用好社交媒体平台,加强营销推广力度,探索“旅游+直播”的营销模式,建立全媒体营销网络,扩大社会影响力。

(一)强化区域合作升级

推动区域旅游合作。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金三角”(西峡张)、郑万高铁沿线城市旅游联盟、省际区域旅游大合作等旅游圈发展大格局,增强跨区域旅游发展协作,共同推进区域内的政策互惠、客源互送和商品互进,推动形成一批区域新旅游环道。

共建无障碍旅游市场。一是构建定期跨区域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小金三角”(奉巫巫)旅游合作联盟,加强区域内旅游景点、旅行社、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横向联合,精心策划跨区域线路产品,推动泛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构建互联互通营销机制。二是统筹旅游发展空间,在空间规划中强化基础设施、区域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共同推进景区互连、景点互通,将区域抱团发展板块纳入全市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共同打造长江三峡旅游金三角“升级版”。三是探索推行旅游“一卡通”便民惠民措施,引导渝东北区域旅游组织成员关注奉节。推动三地景区、旅行社之间开展门票互惠、客源互送等活动,推动互为组团地、目的地,实现三地旅游资源互补、市场共享。

(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重点推进城市形象宣传。开展多层次对外交流。一是基于丰富的文化资源,以“诗词”“三峡”等特色文化符号为线索,与国内外类似线索的城市建立友好交流城市关系,并顺势举办文旅活动,以国际联动的方式提高文化旅游的开放程度;二是推出一批历史古迹保护修复、联合考古、展览合作示范项目,培育文物外展精品;三是鼓励和支持企业、行业协会、基金会等各位主体开展丰富多样的民间交流。

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稳步发展以“川渝陕鄂”和长江三峡游轮旅游带为代表的基础市场,持续促进旅游接待人数增长,发挥休闲旅游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开发以北上广深沿海等地区为主的市场潜力,把握主入境客源国市场,开拓新兴客源市场。不断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旅游市场体系。

(三)建立全媒体营销体系

重点推进品牌荣誉加持。全面推广“三峡之巅 ·诗橙奉节”核心品牌,丰富“中华诗城”“三峡原乡”“中国橙都”“三峡门户”四大子品牌内涵,放大品牌效应,加强品牌文化对外推介。精心策划包装“三峡之巅 诗橙奉节”“三地诗城”“六张名片”等一批体现地方特色、彰显文化底蕴的品牌,加速国家级美食地标城市、全市文旅新地标等系列荣誉落户奉节,全面宣传县域完整的大公园、大观园、大花园、大游园、大乐园。

持续推进丰富活动载体。大力发展节会经济,持续举办赛事、节会、会展活动,与生态工业、特色农业、旅游营销等同步同办,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一是重点举办“中国·白帝城”国际诗歌节、极限运动周、天坑地缝旅游季、“三峡之巅”登山赛、脐橙文化节、中国·奉节编剧年会、国际摄影大赛等特色节庆活动。二是培育以“脐橙文化”“三国文化”“三峡文化”等为主题的活动和演艺品牌,开展文艺展演活动。三是丰富常规性春节、元旦、五一、端午、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庆配合营销,完成“夏至奉节·欢乐避暑季”“秋染奉节·吉祥欢庆季”“冬赏奉节·登山红叶季”等特定活动宣传。四是鼓励乡镇(街道)和部门因地制宜,举办女儿节、油菜花节、桃花节、梨花节等节庆活动,做到季季有主题节庆,月月有特色活动。

创新推进“直播”带游。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的文化传播和旅游推广作用。鼓励全民直播营销,激发全县人民营销热情,充分利用各类直播平台,激活“朋友圈”,掀起“同学聚会来我家”“群团协会到奉节”“三峡情怀今再寻”等线上营销热潮,直播带游,继而带货。推动专业部门直播营销,转变各行业主管部门的旅游功能,实现研学、体育、康养、商务等“+旅游”营销策略。

持续推进全媒体营销。聚焦核心品牌,用足央视、重庆卫视、户外广告等传统媒体平台,用好网红直播等新媒介,用活“两微一端”、短视频软件等新媒体加大短视频内容创作,利用动车广告、机场广告灯箱、公交车身广告等现场媒体,推进广告进大城市主城区,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旅游营销格局,提高“三峡之巅 诗橙奉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文化旅游营销与城市营销相结合,从资源营销、旅游营销、景区营销转变为城市整体品牌形象的营销,建立全方位营销网络。三是推动重点城市营销登陆,借力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变革,组建专业的营销队伍,加强周边旅游目的地推广。

十一、推进现代治理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企业引领、科技创新作用,推动全社会参与现代治理,促进文化和旅游的繁荣发展。

(一)政府主导健全安全保障机制

建立文旅安全保障机制。一是以创建文明县城为契机,建立各部门共同协作的文旅综合治理联动机制,加强市场综合整治、信用评价建设。二是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的旅游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应急预案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综合运用公安、医疗、消防、武警等救援力量和专业化救援队伍,切实做好旅游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工作。三是健全景区景点游客承载量超负荷监测和流量控制、分流机制,构建高效的旅游投诉平台,提高保障旅游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营造安全有序的游览环境。

完善文旅市场长效监管机制。一是实施餐饮服务“明厨亮灶”工程,推进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和信息公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店100家以上。二是完善旅游警察、旅游工商、旅游法庭的“1+3+N”旅游综合管理和执法体系,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执法检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三是强化旅游环境安全监督,强化旅游、公安、交通、安监、卫生、食药监等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责任,由安监部门牵头组织景区开业的安全风险评估。四是用好旅游服务热线,强化游客权益保障服务,建立旅游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提供安全放心、便捷优质的旅游消费环境。

(二)企业引领激发行业市场活力

推进市场营商环境改善。完善文化旅游市场准入和推出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一是推进国有文化和旅游企业改革,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引进产业战略投资者,推动形成不同所有制文化和旅游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相互促进、开放多元的发展格局。二是创新投融资平台建设,完善现代金融服务和政策措施,改善营商环境,引进实力雄厚的文化旅游企业,推动市场开发拓展,创新合作模式,优胜劣汰,提升现有企业市场竞争力。

创新市场服务载体建设。一是支持旅行社创新服务模式和产品,开拓在线旅游、网络商旅等新业态。二是积极推进旅游金融、旅游文化创意、旅游规划、旅游策划、旅游宣传推广等新型专业化服务企业发展。三是引进一批文化旅游企业,重点推进兴隆生态康养基地、夔府非遗产业园、夔州古城、环草堂湖综合开发等项目招商,启动奉节影视基地、宝塔坪旅客集散接待中心配套等项目招商。

(三)科技创新提升行业管理能力

加快信息化建设。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提升文化旅游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推进文化和旅游行业管理系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强文化和旅游数据资源体系监督,建立健全数据开放和共享机制,强化数据挖掘应用,不断提升文化和旅游行业监测、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理能力,以信息化推动行业治理现代化。

推进智慧化管理。建设全县旅游大数据中心,推进智慧政府、智慧景区的管理建设,发挥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以及公民个人的主体作用,推进多元合作治理格局的形成。一是大力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设计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流程,推进“渝快办”“奉公办”平台建设。二是建设景区内部智能管理系统,打造一批“智慧餐厅”“智慧酒店”“智慧街区”平台,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升级。三是加强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建设,实现奉节停车场(位)的智能化管理与服务。

十二、保障措施

加强党对文化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组织实施,健全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法规,夯实资源要素保障,推动规划落地见效。

(一)加强党的组织领导

坚持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到位,确保全县“十四五”时期文化旅游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建立“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企业为主”的组织结构,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旅游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成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充分发挥组织领导、指导协调和规范管理作用,全面负责全县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发展政策、重大旅游项目建设、重大资金安排和考核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部门协同机制,推进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一是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培育文化旅游行业组织。深化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深化国有文化和旅游企业改革,推进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建立健全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开展社会效益评价考核。探索建立景区文化评价制度。支持盘活里利用存量工业用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依法依规发展旅游业。二是夯实文化旅游统计基础,完善统计制度,提升统计服务能力,加强文化旅游统计全覆盖,并与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接入。三是完善景区管理委员会管理制度,推行文化旅游综合执法改革,探索设立文化旅游警察支队、文化旅游工商分局;四是完善项目管理、建设机制。建立文化旅游标准体系,坚持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指导文化旅游行业发展,规范项目区经营、服务,提高项目区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文化旅游服务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和企业工作效率。完善项目统一协调管理,推行景区产权、所有权、经营权分离和决策、执行、监督分离。优化项目建设机制,鼓励文化旅游企业个性化建设景区,打造独特性、唯一性、地域性文化旅游产品,合理安排时序,明确重点,有序推进,集中人、财、物力,策划成熟一个,项目实施一个。

(三)完善要素供给保障

建强人才队伍。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造就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人才队伍。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培养模式、评价机制,使各领域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一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推荐选拔,鼓励推荐青年参加国际艺术领军人才培养、高质量产业人才培养等项目;二是培养一批文化和旅游领域急需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夯实基层人才队伍;三是邀请专家服务基层,推进“订单式”人才援助;四是完善分级分类培训,参加全国文化和旅游局长培训班及高层及文化和旅游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国情研修班,开展县级公共服务队伍培训。五是积极参与高校共建,推动文化艺术和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完善支持政策。按照财政投入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要求,落实支持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财政政策。一是根据各级政府出台的有关文旅产业发展政策,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交通系统、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三峡后续扶持等系统建设中,积极争取将重点领域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县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鼓励统筹各部门资金支持全域旅游建设;二是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通过多种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发展;三是健全财政资金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完善投融资服务。深化文化、旅游与金融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适合文化和旅游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文化和旅游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引导各类产业基金投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推广文化和旅游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完善文化和旅游企业信用体系,健全市场化融资担保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纳入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范围。

(四)加强安全能力建设

加强全县文化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将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文化旅游发展全过程。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握正确方向,加强对文艺作品、文化产品的内容把关。

完善安全管理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文化和旅游设施、项目、活动的安全监管。统筹疫情防控与文化旅游发展,建立文化旅游领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机制,加强应急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文化和旅游安全风险评估和督查机制,科学预测,综合研判,制定安全风险清单,有效化解危害文化和旅游安全的风险挑战。

县文化和旅游委员会要充分认识“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重要意义,积极推动县委和政府把文化旅游发展纳入重要日程。县文化和旅游委员会要认真贯彻实施本规划,加强部门协调和上下联动,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加强规划监测评估,提高规划实施成效。



奉节县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库

序号

项目类别

项目片区

项目名称

项目法人

项目主管部门(行业主管部门)

项目建设地

建设性质

拟建主要内容及规模

总投资估算(万元)

资金来源

建设年限

中央

市级

县级

国企投资(央企、市级国企)

三峡后续

社会投资

1

服务功能提升

九天龙凤片区

奉节县小寨电站缆车道排危改造项目

奉节县生态旅游公司

县文化旅游委

兴隆镇

新建

新建缆车道路600m

3500




3500



2021-2023

2

生态康养

九天龙凤片区

奉节县兴隆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赤甲集团

县文化旅游委

兴隆镇

新建

建设康养小镇,占地500亩,建筑总面积100000㎡,包括健康疗养、医疗美容区、文化体验区、休闲度假区、体育运动场、健康产品等业态

30000






30000

远景规划

3

“硬核”景区

九天龙凤片区

奉节县土家族体验中心(土家族博物馆)

招商项目

县文化旅游委

兴隆镇

新建

占地5000㎡,新建土家文化博物馆3000㎡

12000






12000

2022-2024

4

“硬核”景区

九天龙凤片区

奉节县九盘河景区开发项目

招商项目

县文化旅游委

相关乡镇

新建

建设游客接待中心、餐厅、民宿15000㎡及相关配套基础设施

15000

3000



3000


9000

2021-2035

5

服务功能提升

九天龙凤片区

奉节县兴隆国家级度假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赤甲集团

县文化旅游委

兴隆镇

新建

建设接待中心10000㎡、停车场2000㎡,配套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收运、厕所、消防安防、应急救援等设施

8000

6400



1600



2021-2035

6

景城融合

九天龙凤片区

奉节县兴隆旅游新城滨河商业街建设项目

赤甲集团

县文化旅游委

兴隆镇

新建

占地4万㎡,建筑总面积4.4万㎡

20000




5000


15000

2021-2025

7

服务功能提升

九天龙凤片区

奉节县茅草坝房车营地项目

招商项目

县文化旅游委

兴隆镇

新建

占地9000㎡,新建管理中心1500㎡。配套完善道路、绿化、观景台、环保系统、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小品景观及设备设施购置

7000




2000


5000

2021-2023

8

服务功能提升

九天龙凤片区

奉节县兴隆镇1245扩容等安置点建设项目

县生态旅游公司

县文化旅游委

兴隆镇

续建

房屋及配套设施建设。

8000




8000



2020-2022

9

“硬核”景区

九天龙凤片区

奉节县龙桥河4A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县生态旅游公司

县文化旅游委

龙桥乡

续建

龙桥河景区步道修复2km,桥修复12座,景区强弱电修复。

3,000




3000



2019-2024

10

服务功能提升

九天龙凤片区

奉节县兴隆旅游新城核心区公建项目

县生态旅游公司

县文化旅游委

兴隆镇

续建

建设致胜楼、驿丞署及百驿门、戏台、马神庙等项目。

1,000




1000



2017-2022

11

景城融合

白帝城瞿塘峡片区

奉节县宝塔坪至白帝城景区景观提升建设工程

县生态旅游公司

县文化旅游委

夔门街道

新建

宝塔坪至白帝城景区景观提升建设长3.5km,建设内容包括观景平台、人行道及梯道、给排水管网、消防、安防、照明、环卫设施、绿化等;宝塔坪旅游码头配置100m趸船一艘

3000




3000



2021-2022

12

“硬核”景区

白帝城瞿塘峡片区

奉节县(大夔门生态山水文化休闲度假区)环草堂湖开发项目

招商项目

县文化旅游委

白帝镇

新建

环草堂湖规划面积21.5平方公里,建设诗歌奉节文化体验区、全国橙文化展示区、古蜀农耕文化展示与体验区、艺术广场、观山民宿、诗城溪居酒店中心、道路交通系统。改扩建诗橙艺术小镇(原白帝镇),共计20万㎡

50000

10000



10000


30000

2021-2035

13

文化保护和输出

白帝城瞿塘峡片区

奉节白帝城遗址博物馆及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

奉节县文物保护中心

县文化旅游委

白帝镇

新建

新建考古体验中心5000㎡,修缮加固子阳城和擂鼓台城墙保存3650m、加固保存较好的城墙2000m;修复子阳城北门。两大遗址的保护占地面积分别为109公顷和2.8公顷。对白帝城、擂鼓台考古发掘

18500

11000



7500



2021-2025

14

景城融合

白帝城瞿塘峡片区

奉节县三峡滟滪街基础设施配套工程

赤甲集团

县文化旅游委

夔门街道

新建

建筑总面积11000㎡,包括游客集散中心、客运中心、民俗体验街、特色美食街、巴渝客栈、夔州文化广场、剧场、星级酒店、会展中心

10000

3000



7000



2021-2025

15

“硬核”景区

白帝城瞿塘峡片区

奉节县海军文化主题公园

赤甲集团

县文化旅游委

夔门街道

新建

占积142亩。建设海军军事博物馆5000㎡,舰艇展示泊位6万㎡米,海军装备户外展示场地16000㎡,博物馆主体建筑20000㎡

4000

3200



800



2021-2023

16

服务功能提升

白帝城瞿塘峡片区

奉节县宝塔坪游客换乘中心及停车场建设工程

重庆奉节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县文化旅游委

夔门街道

改扩建

建筑总面积69000㎡,包括游客服务中心、地下停车库和其他地上建筑

5000

3000



2000



2021-2023

17

“硬核”景区

白帝城瞿塘峡片区

奉节县“三峡之巅”景区建设提升项目

赤甲集团

县文化旅游委

夔门街道

新建

建设配套基础设施

5000




5000



2021-2023

18

景城融合

白帝城瞿塘峡片区

奉节县草堂湖库岸综合整治工程

赤甲集团

县文化旅游委

夔门街道

新建

草堂湖库岸工程治理16.6km,共计320000㎡。配套建设步游道及自行车道,土地岭人行桥,完善绿化、亮化景观设施,排水、标牌、警示牌、会车道、路标等配套设施,增加建设用地100亩

10000

5000



5000



2021-2023

19

“硬核”景区

县生态旅游公司

白帝诗歌小镇

县生态旅游公司

县文化旅游委

夔门街道

重大前期

新建建筑面积88470㎡,主要功能为景区配套住宿、商业、安置住房,完成电气、给排水、道路铺装、景观小品、岸线整治、景观绿化3000㎡、场地铺装5000㎡等配套工程。其中景区配套住宿41490㎡、配套商业25200㎡运营期出租。

15,000




15000



2022-2024

20

生态康养

白帝城瞿塘峡片区

瞿塘艺术村项目

招商项目

县文化旅游委

瞿塘村

新建

修缮保护传统村落房屋8000㎡,建设生态搬迁居民点10000㎡。配套完善道路、绿化、观景台、环保系统、供电系统、给排水系统、消防系统、小品景观及设备设施购置

5000






5000

2021-2023

21

文化保护和输出

白帝城瞿塘峡片区

奉节县《归来三峡》观演台升级改造项目

赤甲集团

县文化旅游委

夔门街道

改扩建

全面完善《归来三峡》观演设施、配套项目建设,加大舞美、灯光、音效等合成排练力度

3000




3000



2021-2023

22

“硬核”景区

白帝城瞿塘峡片区

奉节县柑橘博览园项目

县生态旅游公司

县文化旅游委

夔门街道

续建

研学基地,项目改造建筑13154㎡,景观提升15000㎡,主要建设内容为房屋改造、景观绿化2000㎡、水电改造、景观小品等。柑橘博物馆,陈列布展及室内装修等。

3,160

3160






2021-2022

23

服务功能提升

白帝城瞿塘峡片区

奉节县旅游码头游客服务中心提档升级趸船置换工程

赤甲旅游客运有限公司

县文化旅游委

夔门街道

续建

新打造198米趸船,包括连接的跳船跳板打造。

1450




1450



2021-2022

24

服务功能提升

白帝城瞿塘峡片区

奉节县旅游码头游客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工程

赤甲旅游客运有限公司

县文化旅游委

夔门街道

续建

疏浚挖泥405340m³,疏浚土转运405340m³;梯道加宽75m;改建台阶护坡400m³、台阶70m、条石堤岸40m、便民步道229m、便民长廊103m、景观亭30m²和绿化3000m²,购置景观小品和配套设施设备。

5,000




5000



2021-2022

25

“硬核”景区

白帝城瞿塘峡片区

夔州博物馆二期

赤甲集团

县文化旅游委

夔门街道

新建

总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原址改扩建考古标本库房在夔州博物西侧修建文物库房、修复中心、诗词专题展厅、临时展厅及相关配套设施,完善周边景区配套,标志标识、智能化配套设施建设,智慧旅游体系建设。

8000




8000



2021-2025

26

景城融合

城市功能提升

诗词大会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诗词大会永久会址)(党校)

赤甲集团

县文化旅游委

夔州街道

新建

建设诗词大会永久会址基地,包括外景拍摄主体建筑、诗歌文化广场、诗词对外展示研学大厅等;完善室内外装饰、专业灯光布置及转播设备采购。

20,699




20699



2022-2024

27

景城融合

城市功能提升

奉节县高铁生态城文旅综合服务中心

赤甲集团

县文化旅游委

西部新区

新建

在高铁站场出口,建设大型旅游商品购物中心、游客服务中心以及汽车换乘中心200000㎡

5000

1000



4000



2021-2025

28

景城融合

城市功能提升

奉节县夔门印象商业街区提升

招商项目

县文化旅游委

鱼复街道

新建

建筑总面积30000㎡,建设以三国时期夔州建筑特色风貌为基础,建设三国风情商业街区,创建八阵迷踪宴、结义宴、兄弟宴等三国菜式酒席,形成独具三国特色的渝东北美食文化主题街区

3000






3000

2021-2025

39

“硬核”景区

平安青莲片区

奉节川东游击队(奉节)红色纪念馆

赤甲集团

县文化旅游委

平安乡

新建

新建游客接待中心1500㎡,配套建设国防教育、学生研学教育基地、人物雕塑,人居环境改造、箭楼、碉楼、红色纪念博物馆、景区标识标牌及工程、绿化等附属设施

500




500



2020-2022

30

文化保护和输出

平安青莲片区

奉节县长龙山道教文化体验区

赤甲集团

县文化旅游委

公平镇

新建

保护修缮天仙观2000㎡,配套完善养生步道等相关设施

6000

1000



1200


3800

远景规划

31

“硬核”景区

奉节县梅溪河森林康养乡村旅游度假区

重庆长江汇融国际旅游发展集团

县文化旅游委

县文化旅游委

红土乡大树镇

新建

本项目依托独特的地形地貌、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以发展生态旅游为基础、农业+”为引擎、大健康养生为主题,打造中国版新西兰哈比特庄园和渝东北片区的生态非动力欢乐谷,构建产村融合、产景一体、农文旅结合的森林康养度假区和乡村振兴示范区。

153,000






15300

2023-2025

32

“硬核”景区

重庆龙汇头传统生态旅游产业园

重庆龙汇头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县文化旅游委

县文化旅游委

鹤峰乡

新建

建设集餐饮、棋牌、垂钓,休闲、游乐。国林绿化和乡村情调于一体的多功能体闲生态旅游产业园,建立绿色产品生产。

10,000






10000

2023-2025

33

乡村旅游

乡村

奉节县兴隆天坑游乐纪项目

重庆九康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县文化旅游委

兴隆镇

新建

奉节县兴隆天坑游乐纪项目总面积约400亩,其中三峡天坑游乐纪项目面积约300亩,康养度假区占地100亩,

5,000






5000

2022-2024

34

乡村旅游

乡村

奉节县竹园镇百竹苑文旅项目

亚洲阳光国际传媒有限公司

县文化旅游委

竹园镇

新建

项目拟占地面积约50亩左右,项目建设总用地规模约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8000平方米。

20,000






20000

2022-2024

35

乡村旅游

乡村

奉节县鹤峰乡乡村振兴文旅项目

招商待定

县文化旅游委

鹤峰乡

新建

文旅相关建设项目

10000






10000

2022-2025

36

乡村旅游

乡村

奉节县吐祥龙洞湾3A景区开发项

丹阳市诚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县文化旅游委

吐祥镇

聂自刚

总面积约200亩,项目建设用地规模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主要建设亲水平台、户外垂钓区、滨水休闲区、户外拓展训练设施设备、灯光打造、安全设施配套、完善周边环境整治、功能配套设施。

20,000






20000

2022-2024

37

乡村旅游

乡村

紫府乡情园乡村旅游开发项目

县水南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县文化旅游委

冯坪乡

陈显明

流转土地1000亩,其中花卉种植及果树采摘400亩,林地改造600亩。并在园区建设观光车道4km,人行步道10km以及旅游接待中心,生态停车场、儿童游乐基地等基础设施。

15,000






15000

2022-2024

38

乡村旅游

乡村

奉节白龙村白蜡坪片区乡村振兴旅游景区项目

重庆蜀江楚峡公司

县文化旅游委

永乐镇

熊宣林

规划范围为25.2平方公里,主要开发建设原始田园景观、民俗文化体验、瞿塘峡传统民宿、生态野奢营地及景区配套设施。

20,000






20000

2022-2024

合计









541809

49760

0


126249

0

365800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