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府办发〔2022〕61号
奉节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奉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
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奉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县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奉节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6月6日
(此件公开发布)
奉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开端,是全县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和重庆市“一区两群”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谋划全县“十四五”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助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奉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时期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结合奉节实际,编制本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我县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新冠疫情的风险挑战,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重庆大地上这条主线,把握陈敏尔书记对奉节提出的“打好一场硬仗、用好两个宝贝、做好三件大事、抓好一个根本”和“脱贫攻坚拔掉穷根子、绿色发展探索新路子、党员干部做出好样子”工作要求,全县人力社保系统围绕“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锐意进取、克难攻坚、稳中求进,统筹推动人力社保事业,全面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业形势持续稳定向好。将“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实现绿色生态产业与就业提升协同发展,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十三五”期间,全县城镇新增就业人数68134人,登记失业人员就业21713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264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超额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统筹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各类困难群体就业2.46万人次,实现有就业意愿和有就业需求的“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强化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和就业创业定制服务,累计帮扶4874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各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全县社会从业人员稳定在55万人以上,城镇从业人员19万人以上,年均转移农业劳动力就业32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78亿元,扶持9448名劳动者成功创业,带动就业25044人。推进返乡创业试点县建设,新建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1个。
——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持续扩大参保覆盖面,稳步提高社保待遇,健全完善社保基金风险防控体系,全力推进重点改革任务,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全面完成了“十三五”时期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圆满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应保尽保、待遇应发尽发、代缴应缴尽缴三个100%,建筑业从业人员工伤保险按项目参保应保尽保,截至2020年,全县养老、工伤、失业参保人数69.0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较之2015年增加了近28%。2020年,全县养老、失业、工伤基金征收14.14亿元、保障各类待遇(不含上解支出)25.14亿元,较“十二五”末分别增长262.8%、98.7%,企业退休人员养老待遇经过“十六连涨”,月人均养老金增加到2680元,比2015年增加373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95元增加到110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落实落地,退休“中人”待遇复算稳步推进,“降、免、减、缓、返”等一系列助企解困、援企稳岗政策全面落实,累计减费8.75亿元,助推全县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人事人才队伍结构优化。深入实施人才强县行动计划,深化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公开招聘事业单位人员2215名,其中教育事业单位1326名、医疗卫生单位人员716名、其他事业单位人员173名。出台《奉节县人才激励措施(试行)》,引进急需紧缺医学专业博士研究生1名、副高级职称硕士研究生1名,实现全县医学类博士以上学历人才“零”的突破;引进高端技术人才61人,聘请特聘专家26人。兑现奖励资金72人118.7万元。全县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增至19037人(其中高级2108人、中级7384人、初级9545人)。积极组织“夔州工匠”大赛活动,评选出“夔州工匠”40名、“技术能手”120名。深入实施科技人才提升行动,出台《奉节县乡村人才振兴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全县乡村人才振兴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文件,大力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全县人才总量达15.19万人,比2015年增长122%。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出台《奉节县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奉节县就业创业扶贫培训全覆盖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优化师资配备、优化监管办法,大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达7.5万人次。
——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牢固坚持底线思维,坚持“预防”“处置”双管齐下,着力源头治理、协商调解、风险防控,监管排查,强力维护劳动者和企业双方合法权益,夯实社会安定和谐基础。5年来,劳动监察共受理举报投诉案件207件,结案207件,结案率100%,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95%;协调处理欠薪案件1328件,以涉嫌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犯罪移送公安查处12件,为7856名农民工追回工资1.12亿元;贯彻落实《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法规,快立、快审、快调、快结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受理案件2334件,涉案金额5936万元,结案2318件,结案率99.3%,比2015年增加2.3个百分点,有效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指导创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示范点36个,对496家企业开展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等级评价,有效推动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人社扶贫成效显著。聚力就业扶贫,创建就业扶贫车间52个,吸纳1290人就近就地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人员过渡性就业1.69万人次;落实17208名贫困人员一次性求职创业补贴864.46万元;落实38958名贫困人员跨区域就业往返城市间交通补贴498.14万元;发放就业扶贫车间带动就业绩效奖补75.55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721万元,帮助673户贫困家庭自主创业;落实235名自主创业贫困人员一次性创业补助188万元。贫困劳动者年均转移就业5.6万人,实现贫困人员转移就业“应转尽转”。致力技能扶贫,累计组织实施贫困人员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5.76万人次,培育家庭服务从业人员1923人,实现贫困人员技能培训“愿训尽训”。 深入推进鲁渝劳务协作,成立“奉节县驻滨州劳务办事处”,签订《滨州市—奉节县劳务扶贫对接协议》和《滨州市邹平县与奉节县鲁渝职业培训扶贫协作协议》。投入18万元建成平安乡乡村两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金保二期延伸到村,村民不出村就能办理就业失业登记和就业创业政策申领;投入120万元建成县级公共就业创业实训基地;投入230万元建成奉节县智慧人力资源主市场和33个分市场,配备40个自助求职一体机,建成贫困人口就业信息数据库;投入1470万元举办电工、电子商务、乡村旅游、阴沉木雕刻、中式烹调师等各类培训14期719人;通过改建、新建、认定等方式,创建鲁渝就业扶贫车间24个,发放一次性建设补助282万元,带动就近就地就业535人,其中建卡贫困人员255人。其中安坪镇鲁渝返乡创业园建成标准厂房9700平方米,入驻5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小车间撬动大扶贫》已成为我市劳务扶贫协作工作亮点,被国家人社部就业促进司、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编入《就业扶贫地方典型做法实录》。着力“社保扶贫”,全县9688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8018名贫困人员享受政府代缴、18251名贫困人员按时享受养老待遇,实现贫困人员“应参尽参”“应缴尽缴”“应享尽享”三个“100%”的工作目标。扎实开展帮乡扶贫,所帮扶的龙桥土家族乡脱贫攻坚工作在全县名列前茅,成为脱贫攻坚模范乡、基层党建示范乡。高质量通过市级、国家各项巡视审计、评估考核、脱贫验收,人社扶贫圆满收官。
——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完成县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整合,金保二期覆盖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延伸到52个行政村(社区),农民工工作服务站实现全县390个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开发建成“奉节智慧就业”信息系统和手机APP,实现求职、招聘“掌上”操作;利用山东协作资金建成奉节县就业实训基地。新建农民工驻外办事处2个,奉节驻湖北荆州办事处升格为市级驻外办事处,为全县农民工提供就业及维权等服务。扎实开展“树行业新风、优营商环境”服务大提升行动,全面梳理服务清单、服务流程和办事指南,全面提升人社服务工作质量,在全市区县互评224个项目中得分率高达97.6%。
——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力推进奉节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总投资1.5亿元,总建筑面积22642.52㎡,目前项目已开工。该项目建设对全县人力社保公共服务规范化、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发展,增加人力资源服务供给,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
表1“十三五”时期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
指标 |
2015年 基数 |
“十三五”规划目标 |
2020年规划完成情况 |
属性 |
1 |
城镇新增就业(万人) |
【0.96】 |
【3】 |
【6.81】 |
预期性 |
2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3 |
≤4.5 |
4.5 |
预期性 |
3 |
充分就业社区占比(%) |
63.2 |
100 |
81.2 |
约束性 |
4 |
充分就业村占比(%) |
72.9 |
100 |
83 |
约束性 |
5 |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 |
52 |
>80 |
95 |
约束性 |
6 |
失业保险参保率(%) |
91 |
>92 |
92 |
约束性 |
7 |
工伤保险参保率(%) |
98 |
>99 |
99 |
约束性 |
8 |
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 |
103 |
105 |
105 |
约束性 |
9 |
人才总量(万人) |
6.84 |
8 |
15.19 |
预期性 |
10 |
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
1.15 |
2 |
1.9 |
预期性 |
11 |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
0.07 |
0.17 |
0.21 |
约束性 |
12 |
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 |
6:32:62 |
7:37:56 |
11:40:49 |
预期性 |
13 |
社会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
2.3 |
5 |
10.33 |
预期性 |
14 |
高技能人才总量(万人) |
0.41 |
0.8 |
1.5 |
约束性 |
15 |
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 |
90 |
90 |
93 |
预期性 |
16 |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7 |
99.3 |
99.3 |
约束性 |
17 |
劳动保障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
100 |
100 |
100 |
约束性 |
注:【】内为五年累计数。 |
“十四五”时期,全国、全市以及我县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制度优势显著,经济长期向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交汇叠加,尤其是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为人社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需要清醒认识到,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长期短期矛盾的相互碰撞,都将给人力社保工作带来诸多新挑战。就业总量压力特别是青年就业压力不容忽视,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社保基金收支平衡压力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制约和影响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根除,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短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突出,影响和谐劳动关系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人社公共服务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尚有差距。面对发展的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必须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积极通过改革破除事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开创人力社保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重要开端,是我县建设长江经济带上绿色生态经济强县和区域性功能中心的关键时期。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战略决策部署,准确把握发展环境和内外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推进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把稳就业和保居民就业作为重中之重,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工作,着力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全力推动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长江经济带上绿色生态强县和区域性功能中心作出积极贡献。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于人力社保工作的各个方面,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贯彻县委、县政府工作部署,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人民至上民生为本。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强化宗旨意识,牢记为民情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中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深刻认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机遇和挑战,把握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要求,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坚持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按照国家和市深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制度改革的要求,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保障制度,促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各项制度的落地和落实。
坚持依法行政促进公平。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合理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正和谐。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聚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领域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集中资源、精准投向,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建设规模和标准。
“十四五”时期发展目标:
——就业创业更加充分更高质量。把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积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增强服务效能,推进就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成城镇新增就业6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确保全县就业局势稳定,助推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社会保险制度更加完善。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统筹城乡、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制度整合稳步推进,法定参保人群实现全覆盖,筹资机制更加完善,统筹层次稳步提高,待遇正常调整机制更加健全,基金运行安全可持续。到“十四五”期末,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2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09万人。
——人才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激励政策更加完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明显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显著提升,人才服务发展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更加健全。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更加完善,工资结构进一步优化,正常增长机制进一步健全,工资收入稳步提高。到“十四五”期末,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2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8万人。
——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劳动关系协调和争议调处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工资分配宏观指导调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更加有力。到“十四五”期末,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达到61%以上,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9.3%以上,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结案率达到98%。
——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层基本公共服务条件持续改善,社会保障卡功能更加丰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为:
到2035年,推动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人才集聚效应更加明显,促进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人力社保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专栏2“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
指标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一、就业创业 | |||
1.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
【6.81】 |
【6】 |
预期性 |
2.城镇调查失业率(%) |
- |
<5.5 |
预期性 |
3.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人次(万人次) |
【7.5】 |
【5】 |
预期性 |
其中: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人次(万人次) |
【4.5】 |
【3】 |
预期性 |
二、社会保障 | |||
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 |
95 |
≥95 |
预期性 |
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5.05 |
6.02 |
约束性 |
6.工伤保险参保人数(万人) |
6.65 |
8.09 |
约束性 |
三、人才队伍 | |||
7.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万人) |
1.9 |
2.2 |
预期性 |
其中:高级职称人才数量(万人) |
0.2 |
0.25 |
预期性 |
8.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人数(万人) |
【3.67】 |
【4.3】 |
预期性 |
四、劳动关系 | |||
9.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 |
60.13 |
61 |
预期性 |
10.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 |
99.3 |
99.3 |
预期性 |
11.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结案率(%) |
100 |
98 |
预期性 |
五、公共服务 | |||
12.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万人) |
105 |
107 |
预期性 |
注:【】内为五年累计数。 |
将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将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的下限,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强化就业影响评估,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良性互动。推动现代服务业同生态工业、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文化、旅游、户外、家政、物业等服务业。规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工程,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注重发展和扶持小微企业,优先投资岗位创造多的项目,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培育就业增长极。健全就业工作组织领导机制,建立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重大风险协同应对机制,夯实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督查考核机制。
持续完善就业政策体系,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吸纳就业,支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消除户籍、地域、身份、性别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营造公平就业环境。拓宽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外出就业和返乡创业渠道,推动城乡劳动者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持续加大县级财政就业补助资金投入力度,提升资金使用效益。适时调整就业失业统计调查样本企业,完善就业需求调查预测和失业预警监测机制,有效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
健全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成奉节县人力资源产业园,积极打造“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基地”;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能力,加强村级劳务经纪人队伍建设,将金保业务网络系统延伸到所有行政村、社区,推动经办服务实现标准化、信息化、便民化和常态化。加快“智能就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广应用,开展就业创业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实现100%服务事项网上经办;打造全县统一的奉节县市场主体服务平台(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加强人口与人力资源基础数据挖掘和信息利用,根据服务对象的自身条件和服务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广泛深入参与就业服务,推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与社会民营机构的合作,探索建立创业指导专家、就业指导专家等志愿者团队,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化服务。
坚持把“一生一困”(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岗位,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统筹实施“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畅通基层成长发展通道。多渠道搭建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创业实践平台,对困难毕业生和长期失业青年实施就业帮扶。把就业困难对象就业问题摆在突出位置,引导树立劳动最光荣、幸福靠奋斗的理念,健全失业登记、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生活保障联动机制,促进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持续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对脱贫家庭、零就业家庭、低保家庭、退捕渔民、去产能企业职工等城乡就业困难人员建立台账、动态管理,提供优先扶持和重点帮助。统筹做好退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扎实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大力开展就业帮扶,实施技能培训、学历提升、致富带头人等培育行动,持续深化鲁渝劳务协作,通过劳务协作输出一批、升级帮扶车间吸纳一批、实施工程项目组织一批、返乡创业带动一批、统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持续扩大就业容量,努力提高就业质量,确保已脱贫人口稳岗就业不低于5.9万人。持续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年均稳定在30万人以上。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初创实体支持力度,提供场地支持、租金减免、创业补贴等政策扶持。提升线上线下创业服务能力,打造培训学习、创业实践、咨询指导、跟踪帮扶等一体化创业培训体系。组织实施“渝创渝新”“夔州创业大赛”等各类创业推进活动,遴选培育优质创业项目,搭建创业项目和创业要素间的对接交流平台,给予持续跟踪扶持。发放创业担保贷款6亿元以上,持续推动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个体经营,将“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企业及从业人员纳入促进就业政策扶持范畴,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强化对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服务、劳动权益的保障。
专栏3促进就业行动计划
1.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适应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新需要,将就业创业有机融合,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建立就业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健全未就业毕业生实名制数据库,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就业见习等就业服务。普及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实行注册登记便利化,利用好各种创业资源,加强创业公共服务。深入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服务“三支一扶”计划,统筹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服务项目。 2.失业监测预警、预防调控项目。建立失业动态监测、预测预警和预防调控“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完善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建立失业预测预警制度,实施失业预警和预防调控。 3.再就业帮扶行动。将化解过剩产能中确定要离开原企业的劳动者纳入就业创业政策扶持体系,加大职业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力度,增强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妥善处理劳动关系,积极接续社会保险,促进转岗人员尽快再就业或自主创业,尽最大努力缩短其失业周期。 4.促进家庭服务业发展。加大家政服务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家庭服务业职业化水平。组织开展“千户百强”家庭服务企业评选,在全县树立知名家庭服务品牌。每年推荐1-2家职业培训机构或企业内设培训机构,作为育婴员、保育员、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示范基地。 |
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重点群体就业能力提升行动和企业员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提高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和产业转型的能力,实现产业升级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良性互动。全面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实施专项培训计划。扩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规模,持续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加快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按照“一行业领域一人才工程”原则,制定专门育才计划,阶梯式培养后备人才,与高校联合开展“订单式”培养计划,争取高等院校在奉设置教学点,进一步推进企校合作、促进工学一体。研究细化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评价指标体系,推进技能培训和技工教育订单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管理监督,力争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以上。依托滨州创业大学在重庆市奉节职业教育中心建立“滨州市创业大学奉节培训基地”,深入开展创业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劳务品牌,打造鲁渝劳务协作“升级版”。
专栏4职业培训行动计划
1.劳动者素质提升行动。统筹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建立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和新成长劳动力技能提升、在岗职工技能提升、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新兴产业紧缺劳动力技能提升等计划。 2.特殊就业人群职业培训。加大易致贫家庭子女、大龄失业人员、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和残疾人等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力度,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
建立完善、动态更新全县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同步完善“外出农民工等群体就业、创业成功人士、本地产业企业人才需求”等三本台账;建立完善驻外招商办和驻外商会(农民工驻外办事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劳务经纪人服务农民工等群体三个网格化工作体系。
大力实施人才回引工程,围绕全县“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工业、文旅服务业”等主导产业,聚焦产业发展、企业需求、新业态培育三条主线,突出创办企业、农业经营、就近就业、兴办实事、回村任职五大路径,常态化开展四门服务(外出送上车门、节日走入院门、困难服务上门、过年迎回家门)活动,强化招商引资引领,注重职业经纪推介,着力把出去的引回来、闲在家的用起来、还能干的动起来、青年人留下来,广泛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活力。
加快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企业梯度转移入园发展,着力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产地加工业,发展一批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加速搭建产地及园区的多层次多品种农产品加工体系,推进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加快现代物流、生态康养、文化旅游、现代制造、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培育,逐步形成“1+7+N”返乡入乡创业园发展格局,实现创建就业帮扶车间100 家以上,促进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以补短板、优环境、激活力为重点,以返乡创业政策、财政资金、金融和社会资本等支持为保障,进一步完善《支持返乡入乡创业促进乡村振兴十三条政策措施》,通过情感关怀引、项目推介引、政策服务引、典型示范引的方式,采取以产业留人、以岗位留人、以政策留人、以环境留人的举措,吸纳更多的人才返乡入乡创业就业,安心安身扎根夔州大地干事创业,实现“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目标。
研究完善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和服务质量标准,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监测,推进人力资源市场诚信体系和标准化建设。支持建设专业性、行业性、区域性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完善引才、育才、用才激励政策体系,持续组织县内各类企业到市内外高校招聘适用人才。强化“夔州建工”“夔州护工”“诗城家政”“奉节(竹园)盬子鸡”等劳务品牌培育,建设一批人力资源服务知名企业和优质服务品牌。培育提升农村劳务经纪人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法律法规、县情县貌、经济形势、乡村振兴、维权服务、就业创业、劳动合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为农民工务工服务。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公共实训基地,提高从业人员水平。
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应保尽保的原则,推动社会保险事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全民共有共享共建共谋的社会保障发展局面。
狠抓提质扩面,继续扩大社保参保覆盖面,优化参保结构,提高城镇职工参保率,鼓励早参多缴。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行动继续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强化民生兜底保障功能,落实国家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缴费基数等政策规定,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引导和鼓励中小微企业从业人员、新业态从业人员等群体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持续推进城乡居民参加居民养老保险,推进各类工程建设项目参加工伤保险,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促进和引导各类单位和符合条件的人员长期持续参保,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
社会保障实现从“广覆盖”到“全覆盖”,积极引导各类群体根据实际需求参加各类养老保险,鼓励积极参保、持续参保、一般不断保,让各类人员均有享受社会保障的机会,针对低收入人群、灵活就业人员等参保困难群体,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和社会保险参保率,实现“人人公平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个人账户制度,积极做好基础养老金统筹工作。深入贯彻落实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政策,根据国家、市、县要求,完善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坚持“先保后征”的原则,全面推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落实,引导居民及早参保、长期缴费、一般不断保,适度提高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水平。根据上级部署,完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落实网上社保关系转接,建立更加便捷的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机制。稳步提升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待遇调整机制,适度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专栏5 全民参保计划
1.开展全民参保登记。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所有用人单位和个人进行参加基本社会保险登记,核查比对相关基本信息。建立全面、完整、准确的社会保险业务基础数据库,形成每个人唯一的社保标识,并参与实现全市联网和动态更新。 2.做好重点群体参保工作。大幅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参加社会保险比例。鼓励具备条件的进城灵活就业人员和农业产业化从业人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推进实施建筑业等高风险行业工伤保险专项扩面行动计划。 |
全面落实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平稳运行,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业年金制度;完善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家、市、县要求,落实动态调整缴费档次和缴费补贴标准政策;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机制,落实网上社保关系转接,实现两地间养老保险关系转移业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确保被征地农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活有保障;进一步完善工伤保险制度,扩大工伤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推进社会保险市级统筹,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到2025年实现城乡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99%和95%以上。
积极落实相关待遇政策,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按照国家、市上统一部署,贯彻落实好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正常调整办法,建立健全各类人员的养老保险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差距。认真落实工伤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健全工伤保险待遇保障机制,鼓励高风险行业建立补充工伤保险,提高工伤职工保障水平,扩大工伤医疗费用直接结算范围,做好协议机构管理,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管理服务体系。
强化养老保险资格认证,加强基金监督力度,加强行政管理部门、经办机构、监督部门之间的协作,对基金进行常态化监督,形成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基金管理风险防控机制。落实社会保险基金情况报告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对基金运行的全过程实现监管,做到公开、透明、安全、高效,定期向社会公布基金征缴、支付、管理和运行情况,提高基金管理的透明度,确保基金安全。加大社会保险基金违法违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欺诈骗保、套保或挪用贪占社保基金的违法行为。健全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社保经办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保障基金预决算管理制度,规范基金收支。
进一步创新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系,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经办业务和服务评定标准,以“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为抓手,推动大数据应用发展,实现与民政、公安、税务等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加强网络设施建设,将网络延伸到行政村、社区,覆盖到基层,推动高频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优化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便民服务。充分利用跨省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系统,实现多险种跨省区接续的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人社服务快办行动”打包办、提速办、简便办、跨省办,全面实现单一业务向全面熟悉综合业务方向转变。加快推进社保政务服务“川渝通办”“跨省通办”,实现公共服务事项“一网收件、分系统联办、一网反馈”。使用大数据多种认证方式认证养老保险领取待遇资格,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
建设人力资源强县,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牢固树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政策,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逐渐形成创新基地、发展高地、人才福地。
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优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回归办法,强化引才编制管理,加强事业单位编制调配,保障引才编制“周转池”运转。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坚持招商与引才并举,拓宽企业引才渠道,采取市场化、社会化的方式,鼓励企业以项目引才、以人才引才。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支持各类人才向乡村一线、项目一线、产业一线聚集,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深化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模式,分类推进人才培养,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生态工业、商贸物流等领域,培养培训急需紧缺专技人才。改革人才评价机制,贯彻落实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政策规定,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逐步推行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制度。优化人才流动机制,优先提拔重用能力、实绩和贡献突出的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效能。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市关于激励创新人才的相关政策,合理设置各类人才奖项,实行人才服务证制度。加强表彰奖励工作基础建设,不断完善表彰奖励制度体系。认真做好市、县级表彰奖励工作,落实好省部级及以上表彰奖励获得者待遇、困难帮扶、休假疗养等工作。加大对表彰奖励获得者事迹的宣传力度,营造尊崇模范、争做先锋的良好氛围。形成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以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
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核心,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科技领军人才。配合有关部门有计划选拔培育全县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项目的各类人才,积极推进医学卫生人才、教育教学人才、急需紧缺人才队伍建立,继续开展“夔州名医”“夔州名师”等评选活动。落实完善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青年拔尖人才培养体系。贯彻落实市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贯彻执行《重庆市职称评审管理办法》,建立设置合理、评价科学、管理规范、运转协调、服务全面的职称制度。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鼓励企业重视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加强基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构建完善分类分层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体系,大力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持续开展夔州英才讲堂、高端人才智力项目对接会、各类型专家学术交流活动。深入开展专家服务团基层服务活动,大力培育符合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专技人才队伍。
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和发展计划,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持续推进技工学校转型发展,坚持高端引领、校企合作、多元办学内涵发展,开展全方位合作交流。积极实施品牌培训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建立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落实和完善技师、高级技师社会化统一鉴定和评审制度,逐步推行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完善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建立岗位使用制度。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大力弘扬新时期工匠精神。继续实施“夔州工匠”行动计划,大力培养智能人才、技能人才,继续开展“夔州工匠”“夔州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队伍。统筹整合利用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骨干企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推动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全面推进社会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建立健全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贯彻落实市上建立的由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企业评价规范、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等构成的多层次、相互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
专栏6 人才优先发展行动计划
1.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每年培训1万名左右专业技术人才。依托企事业单位、专业培训机构,建设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基地。 2.“校企”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深入开展校企合作,鼓励县职业教育中心等职业教育学校与企业,建立全面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教育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3.深入实施“夔州工匠”工程。根据发展规划,围绕我县经济发展战略及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各类培训资源,依托骨干企业、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4.持续推进职业技能提升。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高质量公关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为主要供给,政府补贴培训为有益补充的培训体系,“十四五”期间培训达到5万人次。 |
贯彻落实《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及配套法规,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总体部署,完善符合事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重点推进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和人事管理工作。完善聘用制度,加强聘用合同管理。健全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规范组织竞聘上岗,推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完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逐步提高公开招聘的科学化水平。落实市县制定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办法,强化考核结果使用。落实制定的公立医院等创新编制管理后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办法。强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事中事后监管。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信息化,持续改进完善人事综合管理服务。
落实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工资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定期调整基本工资标准,逐步提高基本工资占收入的比重。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合理调控不同地区、不同层级津贴水平。深入推进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工作,合理调控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水平,研究建立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完善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组织开展工资试点调查工作,探索建立工资调查比较制度,探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完善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激励机制,探索中职学校绩效工资倾斜办法。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政策倾斜,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等工资待遇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工资管理指导与监督,完善政策体系,建立分级管理、责权统一的薪酬管理体系。加大工资智能化管理,持续跟进提升“渝薪芯”工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实现薪酬项目全覆盖和全县事业单位全覆盖,形成工资数据一体化集成。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全力推进“夔州英才集聚工程”,全方位培养、引进、留住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大力培养人才,支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上派学习、培训进修、顶岗锻炼,社会化培训重点向返乡农民工、青年就业群体倾斜,加强新兴业态培训。积极引进人才,创新“人才+技术+项目”引才模式,围绕各行业领域关键技术项目开展“揭榜挂帅”行动,重点引进各类“高精尖缺”人才和企业家、管理人员、技术骨干,发展壮大“奉节智库”,吸引高校大学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村级组织等工作,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着力留住本地人才,依托本地职业学校围绕重点行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大力实施青年见习计划,支持企业建立就业见习基地,鼓励企业优先留用见习人员。加强服务保障,建立健全人力资源信息库、人才库、人才需求台账,搭建企业用工对接平台、用工余缺调剂平台,建强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队伍,优化实施“夔州英才卡”、青年人才驿站、人才安居工程等服务,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力。到2025年底,新增3500名高校大学毕业生在奉就业,回引企业家1000名、管理人员2000名、技术骨干3000名、农民工20000名,引育“高精尖缺”人才300名。
专栏7人才回引培育行动计划
一、目标任务。“十四五”期间完善人才“引育服”机制,全力推进“夔州英才集聚工程”,力争新增3500名高校大学毕业生在奉就业,回引企业家1000名、管理人员2000名、技术骨干3000名、农民工20000名,引育“高精尖缺”人才300名,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产业人才与产业振兴基本匹配。 二、保障措施。制定返乡入乡创业园建设意见、返乡入乡创业促进乡村振兴、奉节籍优秀农民工回引等激励措施。 |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企业和职工参与、法治保障的工作格局,实现劳动关系矛盾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综合治理,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效预防和化解劳动关系矛盾,进一步提高劳动者权益保障水平。
全面深入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完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巩固提升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提高小微企业和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改善劳动合同履行质量。指导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全面落实工作时间、节假日、带薪年休假等劳动标准,规范企业特殊工时制度。加强女职工、未成年工权益保护。加强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和女职工、未成年工特殊保护。严格劳务派遣行政许可审批,加强监督管理,规范劳务派遣行为,重点规范小微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大力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推动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企业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加强和创新三方机制组织建设,积极推动工业园区、乡镇(街道)和产业系统建立三方机制。建立劳动关系形势动态监测和分析研判机制。深入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
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完善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完善劳动监察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加大执法力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强普法教育,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落实带薪年假。规范行政审批及许可,提高劳动就业依法行政水平,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指导企业建立完善工资增长协商机制,督促企业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争创和谐劳动关系企业100家。
健全科学的企业工资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落实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完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逐步规范企业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为深化企业工资收入分配改革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信息。加强工资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和指导,健全最低工资调整机制,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办法,创新评估机制,规范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程序,根据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变化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低收入劳动者劳动报酬权益,平衡好劳动者和企业方的利益。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保障低收入劳动者基本生活。完善工资指导线制度,不断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建立健全按业绩贡献决定薪酬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益监督管理办法等政策。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完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和工资总额管理政策,建立健全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与国有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挂钩的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指导国有企业深化企业内部分配制度改革,规范国有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缩小工资水平差距。
优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体制机制。夯实基层调解组织工作基础,健全调解制度,落实仲裁员分片联系指导制度,指导用人单位完善协商规则,建立内部申诉和协商回应制度,充分发挥协商、调解在争议处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专业性行业性调解、司法调解的衔接联动。健全集体劳动人事争议应急调解制度,完善劳动关系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及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健全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体制机制。加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仲裁准司法制度体系,创新办案机制,提升仲裁终结率。加强仲裁标准化建设,进一步规范仲裁庭审程序,建立仲裁办案管理和评价机制。推动信息化建设,大力推广“互联网+调解仲裁”平台运用,加强调解仲裁的智能化建设,不断提升高效性和便民性。完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建立重大集体争议案件快速响应机制和横向部门协同处理机制。深化仲裁机构与法院的裁审衔接,推进裁审受理范围和法律适用标准的统一,健全仲裁与诉讼在法律适用、信息共享、程序衔接等方面的合作机制。
第四节 提升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效能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健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体系,厘清层级职责。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全面加强日常巡查、书面审查、专项检查执法力度。完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程序,全面落实执法责任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根治欠薪监管长效机制,强化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严厉打击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等违法犯罪行为。规范劳务派遣和劳务用工,严厉打击就业歧视、非法职介等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劳动保障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企业劳动保障诚信等级评价和重大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健全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档案。
完善农民工服务机制,优化农民工综合服务平台,提供职业培训、就业创业、社保转移接续和劳动维权等服务,推动农民工均等化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依托企业、职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大规模职业培训,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实行免费或补贴性培训,力争以上群体就业前都能接受职业学校教育或职业技能培训。
全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紧紧盯住工程建设领域特别是政府投资工程项目欠薪,全面排查隐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真正把功夫下在平时,扎实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各项工作,确保不因欠薪引发重大群体性事件和极端恶性事件。严格落实属地监管和行业主管职责,持续推进《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有效实施,实施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加快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信息化建设和网格化管理。进一步落实为农民工服务的相关政策,推进农民工市民化。
专栏8 持续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计划
1.全面规范企业工资支付行为。落实企业对招用农民工的用工主体责任,督促依法将工资按月足额支付给农民工本人,严禁发放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和个人。 2.建立和完善欠薪预警系统,落实工资支付监控机制。通过欠薪预警监控平台,实现工程审批、资金落实、施工许可以及税收、水电燃气、金融机构等指标信息互联共享,真正实现全方位的监管新格局。 3.推进企业工资支付诚信体系建设。将劳动用工、工资支付情况作为企业诚信评价的重要依据,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对企业失信行为的部门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对拖欠工资的失信企业,坚决实施联合惩戒。 4.依法处置拖欠工资案件。严厉查处拖欠工资行为,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劳动保障监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加强欠薪争议调解仲裁,及时处理欠薪争议案件。 |
围绕提高人社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以群众满意为根本目标,深入推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一体化建设,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强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理念、机制、作风和队伍建设,更好适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新需求新期盼。
推进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县、乡、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机制,推动城乡就业创业与社会保险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强各级人社服务队伍建设,建立市场化多元化应需化的人才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和共建共享,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等化,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专栏9 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计划
1.建成奉节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促进公共实训、社会保障、就业创业、人事人才等公共服务功能齐全、便捷高效。 2.建设村(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在全县390个村(社区)建成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服务信息平台,配备专人,实现居民社会保险服务就近就地办事。 |
全面实施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管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对标国家、市上制定出台的人社公共服务标准、意见和要求,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及办事指南的动态调整机制,健全服务规范,优化服务流程、增强服务供给、压缩服务时限、提高服务效率,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清晰指引,持续推进“标准化+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积极探索开展区域性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协作联动,促进区域内人社基本公共服务有效链接。加快奉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积极争创为市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积极探索和总结提炼乡镇基层公共平台服务能力的有益经验,发挥人社公共服务示范效应,推动公共服务地方标准建设,力求实现全县人社公共服务的政策执行、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经办方式、服务手段、风险控制的统一。
专栏10标准化体系建设
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政务服务清单,规范和人社业务办理流程,推动建设县、乡、村三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全面推进国家和市社保标准的贯彻实施,争创市级社会保险公共服务标准化示范基地。 |
以“方便群众办事、提高服务效率、服务业务下沉、网络全面覆盖”为目标,切实完善我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络平台建设,积极优化网络信息系统服务,不断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持续开展人社信息化创新提升行动,注重就业创业信息平台、社会保险信息平台、人才人事信息平台、人社政务信息平台的运用维护,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业务数据资源的有机融合、共享共用,提升“互联网+人社”便民服务能力。实现人社业务“一窗综办”“打包快办”“全域通办”,实现人社服务优质高效便捷。探索以大数据技术构建的电子证照、电子档案袋、5G、AR、区块链在视频办事服务、电子劳动合同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健全数据中心、信息系统、运行网络等运维安全保障制度,加强人社数据资源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促进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与人社工作深度融合,逐步推进人社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级数字化转型。
加大社会保障卡发行服务力度,加快推进第三代社保卡自然过渡换发,大力发展电子社保卡的应用,实现实体与电子社会保障卡的协同并用,形成线上线下综合服务能力,打造人社业务用卡场景体验。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卡身份凭证、缴费和待遇领取、就医结算、信息记录、自助查询、金融支付等能力,在人社领域实现“全业务用卡”。按照“一卡通”、“一码通”模式,推进“一卡通”应用平台运用,促进社保卡与渝快码深度融合,逐步实现社保卡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惠民惠农补贴发放、就医购药、信用服务等其他政务民生、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建立以社保卡为载体的居民服务“一卡通”,成为市民群众身边的便民卡、贴心卡新格局,为智慧夔州建设助力。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成人力资源数据库,鼓励发展劳务经纪人,积极培育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供求双方提供市场化服务。
专栏11“智慧人社”信息化建设项目
智慧人社信息化建设项目。按照市县智慧社会总体建设思路,加快构建县级人社系统,以线上公共服务平台、线下综合柜员制受理服务平台、全领域业务经办信息处理平台为主体,以共享协同、智能监控、决策监管、可视化为支撑的一体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应用平台。 |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人社工作首位,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持续开展“严规矩、强监督、转作风”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专项行动。加强机关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强化党组对各项工作的领导。
深化系统行风建设,持续优化便民服务。在全面取消领取社会保险待遇资格集中认证的基础上,落实好“寓认证于无形”的服务新模式,构建简约高效的人社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动态调整人社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深入推广“人社服务快办行动”,不断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体验,大力推广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实行证明材料正面清单制度。实现人社政务服务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办理“最多跑一次”。高标准打造窗口服务队伍,建立健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实施社保经办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常态化,开展业务技能练兵,大力培育和宣传“人社知识通”。持续开展行风建设问题专项整改,及时通报行风建设负面案例,形成“人人是窗口、处处是形象、个个都是人社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强宣传引导和舆情监测。切实持续提升人社服务质量,提高公众对人社工作的满意度。
“十四五”时期,奉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必须动员和凝聚相关力量,强化保障措施,努力实现本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加强规范性文件动态管理。全面贯彻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完善就业、社会保障、人才人事、劳动关系等相关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做好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审核、发布、报备等管理工作。
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理顺行政执法体制,规范行政执法程序,加强行政复议应诉工作,规范执法行为,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严格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健全调解、仲裁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执法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构建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全面接受各方监督,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加强法治实施保障。严格落实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规定。强化法治建设组织领导,坚持法治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推动。加强普法宣传,坚持普法宣传和执法办案相结合、系统内普法与社会普法相结合,开展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进中小微企业活动。认真总结推广“七五”普法经验,巩固普法成果,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八五”普法工作。
加强事业发展规划实施与县财政中期规划的衔接协调,建立政府预算安排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相匹配的机制。实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公共财政投入公共服务的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增长幅度与财力增长相匹配、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相适应。配合完善财权事权划分,建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经费的保障机制,加大对规划内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工程项目的资金保障力度。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加大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大就业创业和社会保障专项资金投入,支持重大项目的实施,保障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和正常运转,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水平。
加强人力社保重大政策宣传解读,做到宣传工作与规划的实施紧密结合,同步策划,同步落实,抓好规划和政策解读。大力宣传乡镇人社组织推动规划实施和人社创新的经验、做法和成效。加强人社基层宣传工作,畅通基层宣传渠道。完善网评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积极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舆论氛围。
第四节 强化推进实施
完善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体系,强化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明确责任主体、实施时间表和路线图,加强年度计划编制实施,健全规划实施监督,确保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落地,有效保证规划落实。加强年度计划的监测分析,建立年度计划实施情况评估机制,加强部门统计数据协同共享,完善统计数据会审和内控监督制度,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把统计监测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奉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附件:奉节县人力社保“十四五”规划项目清单
附件
奉节县人力社保“十四五”规划项目清单
项目名称 |
建设 |
建设 |
建设内容及规模 |
投资估算(万元) |
建设 |
主管 |
奉节县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
夔州街道 |
续建 |
建筑总面积22642.52㎡(含人防工程),其中:公共服务约7000㎡,产业服务9841.06㎡。 |
15800 |
2021-2023 |
县人力社保局 |
返乡入乡创业 |
兴隆等乡镇(街道) |
新建 |
到 2025年,初步形成“1+7+N”返乡入乡创业园发展格局,即做强“1核心”:生态工业园;新建“7重点”:兴隆、吐祥、竹园、公平、甲高、安坪、鹤峰返乡入乡创业园;拓展“N多极”:其他乡镇、街道采取多元化发展方式,至少建成1个创业平台,实现创建就业帮扶车间100家以上,吸纳就业人员达2 万人以上。 |
15000 |
2021—2025 |
各乡镇(街道) 相关部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