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县聚焦“四个+”办学模式打造职业教育新高地
日期:2022-07-25

奉节县聚焦“四个+”办学模式

打造职业教育新高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奉节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牢牢把握职业教育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创新四个+”办学模式,实施“夔州英才集聚”工程,全力打造现代化高水平职业教育新高地,让职教之路越走越宽广。

一、“专业设置+产业升级”,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一是紧跟国家战略设置专业。对标国家发展战略,围绕“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乡村振兴”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开设信息技术、加工制造、等19个热门专业。其中,国家级现代学徒制专业1个、市级示范专业3个、市级骨干(紧缺)专业 5个、市级优质专业 3个。二是紧贴奉节产业调整专业。抢抓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快速发展机遇,瞄准工业园区、返乡创业园和就业帮扶车间等奉节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学科结构,科学设置旅游服务、电子商务、形象设计等 6个学科专业,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有效衔接,针对性培育提升学生劳动技能。三是引进高职院校联办专业。以培养应用型智能人才、技能人才为导向,大力推进中高职人才衔接合作办学,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重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潍坊船舶学校等12家高等院校的深化合作,在机电、学前教育、计算机、建筑、服装、旅游、电商等7个领域联办“五年制”“3+2”“2+1”专业。

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一是推行引企入校。鼓励职业学校主动与知名企业合作办学,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企业文化及企业用人规格,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契合性。县内3所职业学校与海尔集团、TCL、格力空调、广达电子、首都机场、长安汽车等30余家名优企业长期合作,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二是共建实训基地。坚持开放办学理念,主动与行业龙头、知名企业、行业协会合作办学,建成中国青年旅行社奉节职教中心服务站、建筑施工与管理、汽车驾驶与维修实训基地等实训基地 14,让学生在校内就能完成从学生、学徒到准员工、员工的完整转变,真正实现“校中厂、厂中校”“校中企、企中校”。三是促进产教融合。紧贴三峡库区和全市产业发展需求,把学校建在园区、将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共建产教融合新平台,主动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及时优化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奉节工业园区、赤甲集团、县域内小微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三、“高职升学+优质就业”,激发就业创业新活力。一是高职升学再深造。打通中职学生升学渠道,通过强化中高职人才衔接合作办学、帮助学生认真备战职教高考等方式,让众多学生升入高一级职业院校深造,2022年升入高职院校就读的中职学1400余人,占参考人数的99.3%二是订单培养促就业。抢抓东西部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帮扶等机遇,支持职教学校与潍坊通达船员服务有限公司、奉节县人民医院等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开办豪华邮轮乘务人员和护理专业人才订单培养班,走出“入学即就业”办学模式,定向培训实用人才3.5万余人。2021年,奉节县卫校培养护理人员339人,毕业后稳定从事护理工作的达90%以上。三是职业规划强指导。着眼人才长期培养,对职教学生未来发展进行长期规划,开展择业与就业指导,80%以上学生主动融入加工制造、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信息服务、家政与养老服务等县域快速发展行业。引导学生到县域企业实习实训,年均就业7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

四、“技能培训+技艺传承”,推动农业农村新发展。一是抓实技能培训。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施策,面向社会免费开展中式烹调师、养老护理员、农村种养殖等职业技能培训,开展社区老年教育、文化艺术等培训4578人次,开展技术、产业、电销等服务17909人次,开展教育对口帮扶、“四点半课堂”等服务1200余次,帮扶带动9300余户农民科技致富,增收2100.95万元。二是打造“夔州工匠”。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题,实施“夔州工匠”培养计划,推广“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民间工艺人才3700余人,就近就业2976人。在2020年度“夔州工匠”劳动技能大赛中,奉节职教中心教师李德琼、学生吴莹双双荣获“夔州工匠”称号,2021年职教中心教师杨海林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是开展校际合作。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等8所高职院校和2所中职院校签订合作共建友好协议,构建“社院政校”合作新领域,与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合作挂牌成立“夔门乡村振兴学院”,深入开展“学院共建、专业共建、基地共建、产业人才一体化培育、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农产品推介、旅游文化”等活动,搭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平台,为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