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
中
小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以下是登革热防控科普要点:
一、登革热的基本知识
传染源: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和带病毒的非人灵长类动物。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我国传播媒介主要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
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5-9天。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部分人会出现重症。
流行特征: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我国夏秋季高发。
二、登革热的典型症状
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持续3-7天。
“三红”症状:面部、颈部、胸部潮红。
“三痛”症状:头痛、眼眶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痛。
皮疹:发病第3-6天,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其他症状: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等。
三、登革热的预防措施
清除积水,减少蚊虫孳生地。
定期清理花盆托盘、水培植物容器,每周换水并清洗。
倒置或清除闲置容器(如空花盆、塑料桶、旧轮胎等)。
疏通沟渠、下水道,填平洼地,避免积水。
景观水体可养鱼或投放杀蚊幼剂。
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虫叮咬。
家中安装纱窗、纱门,睡觉使用蚊帐。
外出穿浅色长袖衣物,暴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驱蚊酯的驱蚊剂。
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清晨和傍晚)前往草丛、树荫等蚊虫密集区域。
及时就医,早发现早治疗。
若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疼痛等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近期旅居史。
早发现、早诊断、早防蚊、早治疗是防控关键。
四、重要提示
登革热可防可控,无需恐慌。目前尚无特效疫苗和抗病毒药物,以对症治疗为主。
预防核心是“断蚊源、防叮咬”,需家庭、社区共同参与。
若身边出现登革热病例,不必过度紧张,做好防护即可。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