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县文化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修订版)》政策解读
(简版)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应把握发展大势,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加快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和长江三峡第一旅游目的地,谱写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新篇章。旨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进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
注重“创新驱动”——激发文旅发展新动力。
践行“文化复兴”——引导文旅融合新方向。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文旅融合新载体。
助力“增强韧性”——探索文旅发展新模式。
加强“统筹协调”——开拓文旅发展新路径。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对奉节提出的系列工作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
(二)基本原则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坚持创新驱动。
——坚持绿色发展。
——坚持融合发展。
——坚持全域发展。
(三)发展目标
—— 唱响“三峡之巅 诗橙奉节”文旅品牌。
——擦亮四张旅游名片“三峡门户”“中华诗城”“三峡凉都”“三峡原乡”。
——持续打造自驾行摄、生态康养、民俗美食、寻迹诗城、科考研学、竞技体育六大旅游目的地。
——创成旅游名县,全力打造具有奉节文旅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
(四)空间布局
“一核”集散——以县城主城区为中心,开展文旅服务提升和综合体建设,打造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一廊”引领——依托30公里滨江岸线(夔州街道—宝塔坪—草堂湖),打造国际知名的特色生态文化观光旅游带。
“多点”融合——以特色“橙”文化资源为依托,以高山中药材资源为重要支撑,保护开发传统村落和民俗风情村寨。
三、打造文化高地
(一)塑造“诗城”大文化IP
(二)留住城市发展的“根”和“魂”
(三)推动乡土文化复兴
(四)构建文化创造性发展新图景
文化保护与输出重点项目:峡江文化、诗歌文化、三国文化、夔州文化、文物保护、文化创意
四、优化文化旅游发展布局
南北互补、东西贯通、点线面结合,以全域旅游融合发展为主线,建设核心景点辐射区和文旅发展产业带,培育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现代旅游业体系、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对外交流推广体系,形成通道引领、枢纽支撑、城乡一体、衔接高效、辐射带动、均衡协调的文化旅游发展布局。
五、全面提升一批“硬核”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一)全面打造“白帝城·瞿塘峡”文化深度体验游
(二)整体打造“九天龙凤”自然深度体验游
(三)加快打造“平安青莲”红色教育体验游
六、“硬核”景区重点项目:“白帝城瞿塘峡”片区、“九天龙凤”片区、“平安青莲”片区、国家品牌创建.“环草堂湖”片区。夔州博物馆二期、中国诗词大会服务会址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
六、发展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
(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三)打造奉节地理标志
七、大力发展富有特色的大康养产业
(一)推进旅游与健康医疗融合发展
(二)丰富康养旅游产品和业态
(三)打造国家级生态康养度假区
八、加快建设以景城融合为主的消费性型旅游城市
(一)优化全域文化旅游环境
(二)着力打造文化旅游消费综合体
九、提升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一)升级“快进慢游”设施体系
(二)完善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建设
(三)提升接待服务体系质量
(四)加快发展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十、加快建设内陆文旅开放高地
(一)强化区域合作升级
(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三)建立全媒体营销体系
十一、推进现代治理
(一)政府主导健全安全保障机制
(二)企业引领激发行业市场活力
(三)科技创新提升行业管理能力
十二、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组织领导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三)完善要素供给保障
(四)加强安全能力建设